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秦立军:不断提供精准扶贫的“精神食粮”

[ 作者:秦立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3 录入:吴玲香 ]

——加强贫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既要物质扶贫也要精神脱贫,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充分认识贫困农村的思想穷根

农村发生贫困现象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相比于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灾害疾病丛生等致贫因素,观念陈旧、信心缺失、道德失衡等主观因素滞碍脱贫进程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滞后,主动脱贫的干劲不足。贫困农村多处于偏僻山区、信息盲区,意识形态工作慢半拍,加之受众能力所限,思想宣传难以全面有效覆盖,政策方针不能及时深入人心。有些贫困户对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精准扶贫知之甚少,贯彻执行政策方针的思想根基不牢固。我们在深入全县144个贫困村开展一进二访走访过程中,发现近八成贫困户有人穷志短的思想障碍,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不足,甚至有个别贫困户存在国家扶贫政策好,但要全部落实到位很难的消极心态。

惰性作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村干部不争先进争后进,争不到贫困村也想争个软弱涣散村,原因是戴上落后村”“贫困村帽子,就会有领导和工作组进驻,能够带来项目资金;有些贫困户把接受帮扶当福利,只关心政府给多少,不关心明天变啥样,指标少了干脆抓阄分配;有些则受社会潜规则的影响,热衷于托关系、批条子,让不符合条件的村和户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甚至搞权钱交易骗取扶贫资金。20159月我们在开展贫困人口精准校准过程中,先后发现和纠正了46假贫户,收回扶贫资金8.5万元。

精神空虚,容易偏离正路。农村人口大量流动,各种思潮交替叠加影响,劳动力资源外流的同时,农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出现多元化趋势。目前,贫困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代危险,庸俗文化伴之而来,特别是个别地方封建活动呈现利益化,邪教势力渗透公开化,地下六合彩等赌博活动极易在贫困农村找到滋生土壤,因吸毒、赌博致贫的现象呈上升趋势。

风气不纯,乡村治理难度加大。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乡风、民风、家风的影响力和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的规范力开始弱化。贫困户有攀比、依附和保守、厌世的思想,有个别农户因大操大办红白喜事而致贫、因沉湎于封建活动而致贫、因邻里纠纷恶化而致贫。个别村90%以上的老人烧香拜佛,请道士做一次法事高达6000元。个别贫困户只信而不相信政策、不相信基层干部。也有个别群众的国家观、集体观、家庭观逐渐淡薄,乡村治理实现利益统一、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的难度加大。

全面延伸精神文明的思想触角

拔掉贫困户的思想穷根是精准扶贫工作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围绕四个一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覆盖,让贫困群众产生心灵共鸣,赢得价值认同,凝聚扶贫力量。

强一份担当。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县委书记的政治责任,带头担当第一责任,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工作中努力克服三种不良倾向,打好主动战。即克服精神文明建设无用论,把宣传思想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督导;克服精神文明建设虚化论,善于虚功实做、春风化雨,做到贴近基层、服务群众,达到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目的;克服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论,既给宣传部门压担子、出题目,同时提高自身的领导指挥能力,动员各个部门各条战线一起来做好文明创建工作。

谋一套思路。抓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做到心中有一盘棋,既针对贫困户开好小锅灶,同时服务于全局做成大气候。我们结合脱贫攻坚战,在全县农村实施四同十进工程。即县、乡、村、户精神文明建设四级同创;清洁示范村、绿色生态村、文明新风村、全面小康村四村同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同育;政策、法制、平安、健康、文化、科技、卫生、环保、关爱、帮扶等十进农家。力求把无形的思想政治工作转化成为有形的活动载体,增强贫困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守一方阵地。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利用好宣传阵地、舆论工具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把爱国爱党的信仰和思想深深植根于现代农民的心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大道理融入农民的语言、农民的故事之中,把新风尚融入农民的自觉、农民的行动之中。我们着重加强乡镇宣传窗口、文体站所、网络媒体建设,实现硬件配套全覆盖;综合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工具,开展正面宣传,并抓好农村网络舆情监控处置;每年上下半年分别组织千名干部联乡进村入户送政策、送法律、送技术;组织文化市场执法进入偏远农村,开展扫黄打非活动的同时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净化农村文化空间。

建一支队伍。重视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业务精、能力强、作风好的工作队伍和领导班子,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心和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我们针对农村面广、点散、人口多的特点,在建好宣传思想工作主力军的同时,组建形式内容多样的流动队进村入户,组建文化、科技、法律等小分队配合党委宣传部门开展工作,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搭好志愿者平台,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方配合参与贫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提供精准扶贫的精神食粮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同时,注重向贫困群众输送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实现贫困户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脱贫

发展抓到位,让贫困群众心中有劲。增强群众的发展自信是战胜贫困的法宝,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做到家的体现。坚持把政策送到位,让群众在理解政策、享受政策的过程中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心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整顿软弱涣散村班子,选出贫困户信得过的带头人。对村组干部实行期中民主评议,对乡镇干部实行负面考核,推动干部为民抓发展,以干部的真抓实干来增强群众脱贫的信心。以开展一进二访活动为契机,干部上门为群众把脉识穷根,与群众共商脱贫策,实现群众自觉跟着干,主动帮着干,使劲大胆干。

文化传到位,让贫困群众心中有乐。物质再丰富都弥补不了文化匮乏。繁荣基层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乐在其中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为老百姓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影响和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农村文化工作思路,面向贫困农村定期举办崀山风系列活动,开展文艺送春风专题演出活动组织送戏下乡,推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积极挖掘《崀山峒歌》《跳鼓坛》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贫困群众自觉抵制和扫除低俗、丑劣的文化垃圾,让老百姓在干干净净的文化空间里乐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新风引到位,让贫困群众心中有德。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实践中,不搞理论说教,不搞填鸭式灌输,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起社会主义新风尚。我们利用乡村组三级会议、道德讲堂、农民夜校、法制学校、宣传栏、阳光台、文化活动室等平台,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工程。开展星级文明户”“敬老好儿媳”“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在扶贫村推出道德信贷工程,评定农村十星级文明户,组织金融机构对道德诚信户优先发放贷款。

帮扶送到位,让群众心中有暖。贫困群众都是弱势群体,需要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近年来,我们通过扶贫送温暖,采取一对一进行思想帮扶,已连续三年开展三联三送活动,党员干部与群众常见面、常谈心、常解难,了解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和思想包袱。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深入农村参与文明创建工程,帮助农村困难家庭及特困学生9800多人次,落实帮扶资金426万余元。特别针对贫困户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管教难题,巩固代管家长制帮管机制,安排县直机关单位、乡镇、村支两委三级班子成员共6000余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名以上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中共新宁县委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湘评论》2016年第0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