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然:村干部吃上财政饭身份变化导致认同变化

[ 作者:李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3 录入:实习编辑 ]

日前,衡水市冀州召开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冀州”动员大会,13名工作实绩突出、作风素质过硬、干部群众公认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纳入该市财政供养序列,实行动态管理,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月薪1600元。截至目前,该市已有34名农村党支部书记纳入财政供养序列,吃上“皇粮”。(河北新闻网3月27日)

有人说,这是继“大学生村官”、“农村第一书记”之后的一次大的尝试,是对于农村基层行政事务工作的一次改革。

诚然,在农村地区,一名村干部手里面掌握着不小的权力,尽管这个官职和权力在很多人看起来“不算啥”,相对比公务员序列和官职队伍来说,村干部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官职的末端。然而,面对全国数万行政村集体,面对我国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如何把村干部这个群体真正有效的“管”起来,激发起来,能够真正让他们成为国家行政序列的有力“抓手”,让他们能够真正的踏实做事、踏实为民,让基层群众直接面对的公权力能够公平、不偏不倚的行使,这方面还真是个好好需要研究的大课题。

如今,在衡水市冀州出现了34名“吃皇粮”的村干部,这在以前的农村事务改革当中是首次看到的,往往说起“三农”问题,往往说起农村的“村两委”建设问题,说起基层扶贫的问题,人们或者媒体的注意力都是放在群众的群体或者个人上,而往往会忽略掉农村干部。

干部需要怎样的“认证”?需要怎样的激励?需要哪种办法把他们同基层群众的利益纠缠和争夺当中脱离出来,其实,把村干部纳入到“财政饭碗”里面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实施方向。很多地方的村干部选举每年都进行地如火如荼,各种拉票,甚至于各种贿选,在一些家族势力比较大的地方,村干部的权力之行使也往往会囿于地方势力,从而达不到很好的管理效果。总之,是乱像百出。

到底“激励”来自于村里面,还是来自于国家财政?看上去一千多块钱不算多,但是,对村干部们来说却是很重要,最起码是在薪资问题上没有了被地方家族势力掣肘的对象与理由,能够更好的走出“被小团体”的影响。从“自治人”成为“国家财政人”,这即有现实意义,又有身份上的变化。从农村自治和“村两委”建设的角度上来说,这不啻为一个好的思路和办法。

(作者单位:绵阳市三台县灵兴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