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夏雨:任性地名缘何如此任性?

[ 作者:夏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8 录入:吴玲香 ]

现在,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有些地名崇洋,比如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扎堆出现。有些地名古怪,例如某地把土桥八公里路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让群众看着是一头雾水。(网易新闻 325日)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地名承载了大量个体记忆与情感。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其命名和演化有客观规律,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地名的更改需要慎重再慎重。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1986以来,近30年的时间,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从1980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40%,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而新的地名却层出不穷,平安大道取代祭城路土八路取代土桥八公里路曼哈顿威尼斯的小区扎堆出现……改名字,换名字,成为热潮,真是你方改罢,我登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有人会问,任性地名缘何如此任性?其实不言而喻,有权改地名特别是老地名的绝对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些地方政府。这又是为何?这与畸形的政绩观和浅薄的文化观有关,暴露出了一些地方权力的任性。有些是为了图吉利,有些是为了赶时髦图洋气,有些是为了提高知名度,也有些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部分地方官员头脑中存在着名字响亮利发展的权力蛮横思想,过于注重经济效应、眼球效应,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效应,不太重视。地名、文物也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其实,也不是说所有的地名都必须一成不变、永不更改,但任何地名的变动总得考虑利弊得失,总得考虑历史传承。在牵涉到公众利益时,总得考虑公众的意愿与感受。但我们看到更多却是相关权力部门的傲慢与高高在上,既不计算改名所付出的成本,也不顾历史文化的传承,更不公开征询当地百姓的意见,任性而为。

地名承载了大量个体记忆与情感,并非哗众取宠的工具。任性一丢后,即使民俗风情能追溯重拾,文化灵魂却难以复原。现在改名已成了挡不住的诱惑,而要遏制任性改名,首先要遏制的则是权力的任性。把地方权力改地名的任性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在此基础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且形成长效机制,优化配置地名这一公共资源。当从根本上遏制了权力任性妄为的习惯,当民意被充分重视,随意命名地名、乱改地名的权力恶习也就能被彻底改掉。

(作者地址:贵州铜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