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改革的评价新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论断新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是脱贫攻坚评价体系科学,是脱贫攻坚评价体系的“指挥棒”。
一、“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是脱贫攻坚的精神支柱。
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它既能正确表达脱贫攻坚在现阶段的社会目的和理想追求,又能深刻揭示市场经济本身的内在社会价值要求;不仅为脱贫攻坚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以恰当的理论定位,而且能确立与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不同方面的社会价值目标和观念;不仅能揭示脱贫攻坚新的社会价值目标观念系统的结构与层次,而且能确定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与实质。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制度和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创新完善贫困县考核激励机制,实行以脱贫实绩为主的分类考核。
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脱贫攻坚的价值取向,这对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素质和精神境界,很有针对性。贯彻实现 “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规范。用 “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会思潮,重建农村社会价值坐标,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善于发挥乡规民约在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引导农民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坚持科学信仰,教育农民对散布腐朽、落后、反动思想的迷信、邪教等活动予以抵制,争做新时期的文明村民。
二、“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是脱贫攻坚的评价体系。
“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体现了脱贫攻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脱贫攻坚“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是脱贫攻坚“脱得怎么样”的衡量尺子。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完善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这是发展经济学人本主义的理论内核。“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积极推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体现着党指引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
三、“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是脱贫攻坚的坚强保障。
“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要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不仅要评价脱贫攻坚发展的水平、发展的质量、发展的节奏、发展的进程,还要评价脱贫攻坚发展的潜力、发展的成本、发展的生态。大幅度提高减贫指标在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掌握好脱贫攻坚评价标准,加强农村贫困统计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实现数据共享。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召开座谈会时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有 “两个是否”评价新标准、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脱贫攻坚战提供持续动力。在实现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冲刺中,满足农村、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准确定位农民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切实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使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作者系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加方乡党委选调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