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蒋高明:贯彻生态文明理念须先解决就业问题

[ 作者:蒋高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3 录入:王惠敏 ]

要贯彻生态文明理念须先解决生态学专业人员就业问题

不久前,我到北京的一所著名高校开会,与几位多年不见的老友聊起了本科教育与就业的几个问题。我的几位朋友在这所学校做教授,主教生态学,他们反应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

据了解,这所著名的高校几年前开始招收生态学的本科生,但在选专业时,学生们的响应并不理想。很多本科生选择了就业相对容易的城市规划等专业,而学生态的寥寥无几。最难堪的一年,只有两个学生报这个专业,课还得开。

朋友介绍的情况在全国高校中绝对不是个案。与这名高校一墙之隔的另一名著名高校的生命学院里,清一色几乎都是学生物技术的。生态学的本科生方向不仅学生很少,连教生态学的一名正教授都没有。35年前,笔者报考专业时,学子们比较青睐生物学,当时流行这样的一句话,“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今天的现实,那句话变成了“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业压力所致。笔者的研究生,走向社会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除了进入高校和研究所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的,还能够继续从事生态学相关的研究外,大部分要改行。或者从事园林绿化或者从事肥料,而从事与该事业有关的行政岗位则非常少。 

自从2011年国家将生态学定位为一级学科以后,高校里对应的生态系几乎没有,这与一级学科的身份是不符的。很多专业是为了市场服务的,而在就业方面,生态学的市场则太小了。这就像有人学会了屠龙技术,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相应的“龙”,让生态学学子去“屠”。 

从专业角度来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生态学专业在高校中,有从生物系或生物学院划出的,有从农业大学农学院划出的,也有林业大学林学院划出来的,更有环境学院直接划出来的,学生来源涉及生物、农学、林学、土壤、大气、水文、环境、工程、海洋、医学、中医等等,专业背景十分复杂。实际上,从哲学高度来看,生态学是研究大自然中的生物包括人类生存智慧的一门学问,这样的学问有没有实际用处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而且非常急迫。 

作为全球国家中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理念写进了党章,也将生态文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中。五位一体,绿色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都需要生态学知识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干部骨干去落实。遗憾的是,一方面政府对生态文明唱的调子很高,另一方面学生态学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无法就业。毕业就改行,使得这个专业在高校中也快成了濒危专业了。 

我们提倡绿色化发展,必须有生态学指导,与生态学直接有关的专业有环境保护、可持续农业、自然保护区、土地整治、食物安全、城市建设、乡村建设、循环工业等等。然而,当这些行业需要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都是非生态学专业的人为主,要么造成了决策的失误,要么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走样了。 

生物学包括生态学的宏观方向,分子生物学的微观方向,还有个体生物学的中观方向。与中宏观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在分子生物学的微观方向,国家投入的经费十分巨大,相应地一些企业,也间接从国家得到经费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或产品开发上来,再加上国际资本的投入,学分子生物学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就多,这就客观造成了分子生物学热、生态学冷的严酷现实,而社会经济发展做造成的环境问题,则因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就业机会就变少了。在一些大学生物系或生命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园艺学院、中医学院、医学院里,如果你不搞点分子生物学,都不好意思说你是搞生物的。但钱从哪里来呢?显然政府的科研经费导向在起作用。 

为着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我们建议国家要加强对生态学学科支持,而最实质的支持就是要解决生态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首先要在领导干部中,配有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乡镇干部,到县级领导,地市级,乃至省部级领导中要有懂生态的,干部队伍中至少要有足够多的生态学专业的公务人员;其次,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投入,如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环境修复、国土整治等,要优先考虑有生态学毕业生、懂生态学思维的企事业单位,多途径、全方位促进生态学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就业;第三,有了市场需求后,高校多开设生态学专业,有条件的高校可成立生态系或生态学院,为执政党培养生态学骨干人员,从战略高度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蒋高明,山东平邑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科学网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