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蒋俊毅: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到“四个稳”

[ 作者:蒋俊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8-08 录入:王惠敏 ]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的现实情况,明确提出,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从我国“三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来看,要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促进共同富裕,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必须要坚持做到“四个稳”。

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是年度经济工作的总基调,这是党中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规律做出的科学务实的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与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分不开的。从宏观上看,坚持稳中求进符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政策导向、符合承前启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规律,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坚持稳中求进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必然要求对发展形势保持清晰认识,充分认识到当前“三农”发展面临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充分估计农产品稳产保供可能遇到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把备手准备得更加充分一些。必然要求遵循“三农”发展的基本规律,要准确把握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突出、小农占比较大、系统复杂、长期艰巨等我国“三农”基本规律特点,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做到久久为功、稳扎稳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然要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清醒认识到一些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的基础还不是很稳固,返贫的风险始终存在,心里要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措施上要兼顾稳定脱贫与全面发展,政策上要保持稳定,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稳步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二、稳住农业基本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三农稳”则国家稳、社会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快速稳步发展态势、取得历史性成就,得益于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得益于农业基本盘始终保持稳定。当前,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各种“黑天鹅”、“灰犀牛”加剧了世情变化的不可测性,国家安全遭受了极大的挑战。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在这样新的情况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牢牢守好“三农”基础,充分发挥农业“压舱石”作用。首先是要确保农业稳产增产。要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加强重要农产品调控和储备,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确保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其次是要藏粮于地、全力巩固粮食产能。耕地保护的事必须丁是丁、卯是卯,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要“长牙齿”,要采取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等措施,不仅要在数量上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还要通过耕地用途管制、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在质量上严格保障,争取“沃野千里”。第三是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要高度重视粮油等大量依靠进口的现实状况,在全力抓好口粮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上,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降低粮油等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同时,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通过综合措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三、确保农民稳步增收

富裕农民、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从成立以后我们党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是为着农民幸福这个根本目的。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过去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现在可以说是“共富不共富、关键看农夫”,只有广大农民能够稳步增收、农民富裕了,乡村才能振兴、乡村才算振兴。要看到,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是制约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大短板。也要看到,发展不均衡,最大的不均衡就是城乡收入不均衡。2020年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5元,仅为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2002-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一直在3.1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仍在拉大。必须要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通过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就业创业等增强农民创收能、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要牢牢把握住让农民受益这个“三农”改革的初心。让农民受益,促进农村与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改革的初心所在,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是检验农业农村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无论是作为农用地的耕地、林地、草地,还是宅基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都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村居民,维护他们的权利、保护他们的权益、实现他们的财产权,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推行什么改革,都必须要确保能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决不能损害农民的根本利益。要抓住增强农民内生发展能力这个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适应时代发展、面向市场需求,完善农民职业培训政策,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并为他们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素质条件和外部环境,只有让农民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才能不断提升技能,也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要兜住社会保障这个农民增收底线。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低保、社保、医保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兜底作用,精准调整保障对象、精准落实扶助措施、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逐步降低农民自付比重,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不断筑牢广大农民增收的最后一道屏障。

四、确保农村稳定安宁

农村稳定安宁是社会稳定安宁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也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乡村社会稳定安宁的基础得到了极大巩固。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形成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西方工业化国家在二三百年里围绕工业化、城镇化陆续出现的城乡社会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了。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村利益主体、社会阶层日趋多元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确保农村稳定安宁仍然是十分紧迫、具有挑战的重大任务。

推进农村社会建设,确保农村稳定安宁,需要紧紧围绕美丽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三个着力点,着眼长远、标本兼治,不断夯实农村稳定安宁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与制度基础。首先是要切实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要看到振兴的乡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建设一个什么样家园,农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园,农民自己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乡村振兴的事要让农民广泛参与,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文化习俗,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与优秀农耕文化紧密结合。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盛则乡村宁。要把文化振兴作为促进农村稳定安宁的重要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筑牢农村稳定安宁的精神内核。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受到惩治,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治理安定有序。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2年第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