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罗凯:农业美学视角下的未来三农

[ 作者:罗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16 录入:吴玲香 ]

摘要:本文研究了农业美学视角下的未来“三农”。结果表明:农业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生产农业审美产品,并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农村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既不是城市同化农村,也不是农村同化城市,而是城市和农村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的两种生活空间;农民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既不是农民变成市民,也不是市民变成农民,而是市民和农民一起逐渐演化成两栖人。

关键词:农业美学;“三农”;未来;研究

美学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理想发展方向[1]。那么,农业美学视角下的未来“三农”应该怎样?笔者对农业美学的定义是:农业美学,指的是研究人对农业的审美关系,以及通过农业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田园、水域和环境,乃至整个农村地区(包括农村地区的道路、城镇、集市、村庄、厂矿和自然环境等)为载体,进行农业劳动主体革命、农业劳动对象革命、农业劳动工具革命、农业劳动技能革命、农业劳动过程革合、农业劳动产品革命、农业劳动观念革命,建设美学农业,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生产农业审美产品,特别是通过田园景观化、村庄民俗化、自然生态化的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2]。可见,农业美学视角下的未来“三农”,或者可以说,农业美学指导、推动下的未来“三农”将是一个全新的、必然的“三农”。

农业: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生产农业审美产品,并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农业自从于1万年前诞生以来,一直都在利用自身的生理机能,通过与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自然资源的作用,生产着粮食、糖料、油料、蔬菜和水果等可以满足人类营养需求、品尝需求和原料需求的农产品。

然而,事实上,农业一直也在生产着除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农业物质产品。水稻生产,在生产着稻谷的同时,还在生产着稻根、稻叶和稻秆等农业物质产品。

同样然而,同样事实上,农业一直还在生产着农业物质产品的同时,生产着农业审美产品。作物的叶序或对生、或互生、或簇生,透现着秩序着;作物的植株根、茎、枝、杈、叶、花、果协调一致,透现着和谐美;田园的作物整齐一致,微波绿浪,透现着整齐美;如此等等。

尽管这样,一直以来,准确地说,观光休闲农业兴起之前,农业有意识生产的都仅仅局限于农业物质产品,特别是局限于农产品,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粮食、糖料、油料、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而农业审美产品的生产则都是无意识的。

同样尽管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将有意识地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生产农业审美产品。因为社会的发展,农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对生活追求永无止境的人类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下追求生活质量,追求审美,当然包括农业审美,观光休闲农业的兴起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应该朝着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生产农业审美产品的方向进行。农业本来就具备这些功能,而由于人类的需求和刻意,一直以来使农业审美产品的生产功能受到抑制,从而表现出缺憾,表现出奇形。无疑,发展之,就会表现出正常,表现出完美,而随着这一功能的发挥,农业的产值、效益自然就会由于增加农业审美产品的生产而提高,从而使农业的发展能在必要的平台上进行、实现。

农业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也生产农业审美产品,就意味着美学农业诞生了。随着美学农业的诞生、发展,准确地说,随着农业美学理论指导下的美学农业的诞生、发展,农业将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如果说农业物质产品是一种可饱腹、可营养、可品尝的产品的话,那么,农业审美产品则是一种可观赏、可品尝、可品读、可学习、可体验、可养生、可生活的产品[3-8]。又如果说农业物质产品可饱腹、可营养、可品尝是毋容置疑、众所周知的话,那么,农业审美产品可观赏、可品尝、可学习、可体验、可养生、可生活则是可理论、可例证的。长字苹果可品尝味道,也可观赏美的外观,品读艺术的价值;盆景苹果栽植时可学习栽培知识、体验栽培情趣,侍弄时可修身养性、闲暇生活;如此等等。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农业将表现出:一是农业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田园及其所延伸的自然和村庄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空间。这一生活空间包括整个乡村,即包括构成乡村的三大块——田园、自然和村庄。村庄作为生活空间是很容易理解的,根本不需要论述。村民上十年、上百年、上千年就一直生活在那里。而田园和自然作为生活空间,就不再像原来一样,还是种植作物的田园,还是生长着植物、存在着石头、寄存着水域的自然,而是类似庭院、甚至客厅、房屋一般的田园和自然,田园种植的作物和自然生长的植物有如庭院绿化、美化的树木和花卉一般,甚至有如客厅、房屋的盆景一般,自然存在的石头和寄存的水域则有如庭院造景、戏玩的假山、假水一般,甚至有如客厅、居屋的工艺品和金鱼池一般。二是农作物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对象。在生活中,人们需要粮食来果腹,需要水果来品尝,需要书报来阅读,需要影视来欣赏,需要衣服来保暖,需要车辆来交通……随着农业美学的发展,农作物也一样,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求,一种生活对象。长字苹果可用来观赏,也可用来品读;盆景苹果则可作为盆景,摆放于庭院中、客厅里,用来装饰,用来观赏;苹果树上的苹果可用来采摘,用来娱乐,用来消闲;苹果的栽植可用来修身,用来养性,用来学习……三是农业劳动在继续作为农业生产的手段的同时,还将成为人们认识自然、学习知识、锻炼身体、获取情趣、实现享受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确,是这样,或者可以说,将会是这样。锄地将田园地表锄松,锄松成适合作物种植的耕层。然而,在美学农业中,锄地往往在景观化的田园中进行,在轻松愉快中进行,这时,通过锄地还可学到锄地的技能,获得像抓举哑铃一样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一种劳动情趣、体验情趣。

农村: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既不是城市同化农村,也不是农村同化城市,而是城市和农村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的两种生活空间。

为了阐述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农村是什么?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更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共同存在和发展。这在原始社会表现得特别突出。那时,人类生活在自然中,在森林中,不时遭到野兽和风雨的侵袭。为了抗击野兽的侵袭,人类聚集在一起、联合在一起。而为了防止风雨的影响,人类又走进山洞,定居起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就是洞穴,就是山顶洞人生活的地方[9];或者可以说,这就是例证。这其实就是村庄的雏形。无疑,后来的村庄要比山顶洞人居住、生活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进步得多,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人类的聚集区域。

那么,城市又是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不但需要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在周边地区开荒种植,从事农业生产,获取粮食、蔬菜、水果和肉类等生活资料,而且需要开办工厂,兴办商业,开展贸易,发展经济,这些在农村办不到,在零星分布的农村办不到,必须进行更大面积的聚集,或农村必须发展成为更大面积的聚集,并依托这一聚集作为平台,才能进行,才能实现,这其实就是城市,就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上海,人口2500万,面积6340.5平方公里,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GDP总量居中国城市之首。然而,春秋时连名都没有,元代后期才开始设县,面积仅2000平方公里,到1810年面积反而缩至600平方公里,直到1843年才开埠[10]。仅此,足可见城市之形成,也足可见城市不外人类的聚集区域;或者可以说,从这一角度出发,城市和农村并没有什么区别,城市只不过是农村的扩充——在面积上的扩充。

尽管这样,城市和农村毕竟不同,毕竟是两种具有质的区别的人类聚集区域,具体表现在:一是形成的时间。总的来说,农村先于、早于城市形成。可以说,人类原始部落就是农村的雏形,就这一点来说,农村的形成至少已有1万年以上。据考证,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而在西方,最早的城市模式——希波丹姆模式——则由著名的建筑师希波丹姆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提出。二是聚集的规模。尽管形成初期的城市规模并不怎么大,但现代城市的规模大多都很大。上面提到的上海面积就很大。而农村面积却很小,人口100多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比比皆是。三是建设的内容。在城市,建设的内容很多,有居住、交通、商贸、工业、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娱乐和办公等设施;而农村则往往很简单,尽管往往也有小卖部和小市场等,但主要就是居住。四是存在的文化。客观地说,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高于农村农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同时,值得注意的还有,那就是城市存在和表现的文化主要是现代文化,如新娘的披婚纱、生日的吃蛋糕;而农村存在和表现的文化则主要是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如结婚的吃槟榔、生日的吃鸡蛋。五是生活的水平。生活的水平包括经济水平和质量水平两个方面。总的来说,不管是经济水平,还是质量水平,都是城市高于农村。不过,就个别来说则不见得。华西村农民的经济水平不但高于一般的城市,而且敢于与高水平的城市较劲;哈尼族梯田地区的元阳哈尼族人的经济水平虽不高,但其质量水平却高于一般城市的居民。

聚集区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创造的结果。对生活追求永无止境的人类却不应侧重、强化或侧重、弱化某一类型的聚集区域,抑或农村,抑或城市,而应使它们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因为尽管农村和城市不同,尽管农村和城市具有以上的区别,但是,农村就是农村,城市就是城市,两者都有特色,两者都不可取代。具体表现在:一是两者都是人类需求、建设的结果。上面的研究表明,农村也好,城市也好,两者都是人类根据需求而建设起来的,并仍然在需要着,建设着,且愈来愈适应人类的需要。二是两者都具有其固有的特征,且往往不可取代。关于农村与城市的不同,上面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农村与城市的不同,转换另一个角度,就是其特征了,大多则可以成为固有的特征。显然,生活的水平的差距只是总的来说,也只是过去和现在的情形,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一距离会愈来愈小,直至为零。也显然,最能成为固有特征的是文化——两者的文化。上面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存在和表现的文化主要是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城市存在和表现的文化则主要是现代文化。然而,我们能说那种文化更好,或那种文化可以取代另种文化,能说新娘披婚纱比结婚吃槟榔好,生日吃蛋糕比吃鸡蛋好,或新娘披婚纱可以取代结婚吃槟榔,生日吃蛋糕可以取代吃鸡蛋。事实上,那种都有那种的意义和情趣,披婚纱有披婚纱的形式和情趣,吃槟榔也有吃槟榔的形式和情趣;吃蛋糕有吃蛋糕的方式和味道,吃鸡蛋有吃鸡蛋的方式和味道。三是两者都可从不同的方向满足人类的需求,尽管农村和城市不同,但是,都可满足人类的需求,满足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等需求。这一点是完全不需要论述的,农民在农村居住、生活和工作,市民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既是事实,又是诠注。值得强调的是,两者都可从不同的方向满足人类的需求,农村接近自然,视野开阔,空气清新,葱绿满眼,民风纯朴,食品绿色,风味小食,建筑别致,住宅独特,到处充溢着田野风光和民俗习惯,可满足人类反朴归真、宁静淡泊的生活需求;城市十分现代,道路纵横,高楼林立,林带飘舞,车马水龙,商场满街,货物充溢,娱乐场所,各显神通,到处洋溢着都市繁华和现代气息,可满足人类崇尚向上、追求卓越的生活需求。显然,这两类生活空间人类都需要,人类既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取舍那一空间,而应该同时拥有,就像既要山珍、也要海味一样,也像既要荤、也要素一样。事实上,人类已经在这样做了。农村的农民到城市旅游,城市的市民到农村来休闲,大家都在城市和农村这两种生活空间生活着。当然,这仅仅是雏形,并不是完全意义的。

基于此,人类应该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珍惜、提升两种完全不同的聚集区域,构建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间。那么,如何提升、构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使农村更像农村,城市更像城市,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则在于文化的运用和提升,也就是在农村着力于传统、民俗文化的运用和提升,在城市着力于现代文化的运用和提升。文化的运用和提升应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原生态化。任何文化在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总会或多或少地掺进一些非本文化的东西。在文化的运用和提升中,应将这些东西剔除出去,恢复其本来面目。这就是文化的原生态化。用玄武岩石料来筑墙,是广东省徐闻县农村地区的围墙文化。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的村庄、有的农户却有意无意地改用红砖等其他建筑材料,使围墙文化变味。从文化的原生态化的角度出发,就应该在文化的运用和提升中,逐渐地将用红砖等其他建筑材料来筑墙的行为加以改变,恢复用玄武岩石料,至于新建的围墙,更是用玄武岩石料。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围墙文化就实现原生态化了。二是文化的现化代。原生态文化大多都是过去某一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期形成的,十分适应当时当地的人们的需求,但是,对现代人来说却往往显得不大适应,这就无不要求加以运用和提升,使其适合现代人们的需要。这就是文化的现代化,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然而,传统京剧对现代人的口味却似乎愈来愈不适应,特别是青年一代。这就无不要求改革,也就是进行现代化处理。事实上,文艺工作者已在做了这方面的尝试,那就是编演现代京剧。客观地说,这一尝试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当然,仍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三是文化的进步化。事物是发展的,社会也是发展的,农村和城市同样是发展的,作为事物、社会,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形成和淀积的文化自然应该是发展的,并应该在人类的作用、引导下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文化的进步化。农业文化既是一种形成最早的文化,也是一种一直都在发展着的文化,不但以传统的农耕形式表现着,而且以现代的先进形式表现着,因此,关于农业文化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时代,而应该延伸到现代的先进时代,乃至将来的更为进步的未来时代。这样,农业文化才客观,才全面。四是文化的实用化。文化的价值在于运用,在于促进事物的发展,在于服务人类;否则,将失去存在的价值,更失去发展的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文化必须实用化,文化的实用化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文化应对事物的发展、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如“吨糖田”文化是甘蔗糖业的一种先进文化,对推动甘蔗糖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甘蔗糖业朝着亩产吨糖的方向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另一层是,文化应有形化,可视、可读、可触、可摸。文化是无形的,但在其实用的过程中,却应使其有形,变成可视、可读、可触、可摸的东西。其途径主要是文化符号化,也就是将文化元素加以抽象化、艺术化,使其成为文化符号,然后将这些文化符号有机地融入相应的物体中。例如,在菠萝主产区的广东省徐闻县可以考虑建设菠萝美学农业园区,并可以菠萝文化为主题,将菠萝文化元素提取出来,制作成抽象化、艺术化的菠萝文化符号,有机地融入整个园区中,融入园区的田园、村庄和自然三大部分中,融入园区的房屋、道路、作物、机井、水池和棚架等主要建设项目中。这样,文化的实用化就凸现了。

农民: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既不是农民变成市民,也不是市民变成农民,而是市民和农民一起逐渐演化成两栖人。

农民和市民不同,准确地说,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不同。习惯上,人们把从事农业的人群叫做农民,也就是把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的人群叫做农民,具体地把从事种稻、造林、养猪、捕鱼和和磨粉的人群叫做农民;而把从事非农的人群叫做市民,也就是把从事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新闻等行业的人群叫做市民,具体地把从事炼铁的、卖衣的、信贷的、唱歌的、办报的等人群叫做市民。

然而,事实是,农民和市民的素质都在不断提高。社会是进步的,人的素质是不断提高的,这是毋容置疑的事情。当然,这里的“人”既包括市民,也包括农民,尽管他们提高的程度不同,也尽管他们提高的幅度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也好,市民也好,其提高的素质往往包括文化素质在内;或者也可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尽管程度不同,也尽管幅度也不同。由此,农民也好,市民也好,愈来愈注重生活质量,愈来愈向往文化生活。

基于此,农民在进城,市民在进村。农民进城表现在:一是农转非。所谓农转非,就是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无疑,农转非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发展已不需要这么多的农业人口,或者也可以说,社会发展需要愈来愈多的非农业人口。统计数字表明,2013年全国乡村人口6296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6.27%,比2003年的59.47%下降了13.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32个百分点[11-12]。二是进城打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进城打工的农民愈来愈多。这些农民离土不离乡,离农不离业。这表明,乡村职业已不适宜这些农民的要求,或已不能满足这些农民的要求,既体现在工种上,也体现在报酬上,还体现在环境上。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比2003年的0.81亿人增长48.8%[13-14]。三是从事非农产业。即不再从事或不再仅仅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等这些传统的农业,也就是不再从事或不再仅仅从事种稻、造林、养猪、捕鱼和磨粉等这些传统的农业。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不再从事”,指某一劳动力或劳动者全员不从事农业;另一层是,“不再仅仅从事”,指某一劳动力或劳动者在从事农业的同时,还从事非农产业。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当然,农民从事的非农产业还有建筑、中介服务等。四是到城市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这当然包括农民在内。显然,农民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就是风景区和城市,因为风景区和城市既是美丽的,又是对农民来说是陌生或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城市对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来说更具吸引力。

市民进村表现在:一是市民承包土地农作。这些年来,农村土地流转的数量、规模和速度都在增加。到201311月底,全国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6%左右,农村承包50亩土地以上的大户达到287万家。在这些流转的土地中,大部份流转到农民的手中,仍由农民经营,但也有一部份流转到城镇市民的手中,改由市民来经营,种植着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二是市民认领农园。市民农园是休闲农业的一种形式。具体地,市郊农民拿出一些土地来作市民农园,划成12分地一块,由市民来认领,闲时到园地种植、管理和收`获,平时由农民代管。目前,这一形式逐渐发展,即市民认领农园的人数和面积逐渐增多。三是工商资本投资农业。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鼓动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城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凭公司”[17]。这无不标志着,国家正在鼓励、引导、推动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发展农业;这无不意味着,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发展农业的范围愈来愈广、力度愈来愈大;这无不表明着,工商业者直接地或间接地从事农业,其人数愈来愈多,队伍愈来愈大。四是农业旅游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2009年成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农业旅游蓬勃发展,在经历了观光阶段以后,现正朝着休闲、体验和度假阶段发展。其状况上面已经提到,在此不再重复。

农民在进城,在追求城市生活,市民在进村,在追求农村生活,结果必然是大家都既在追求城市生活,也在追求农村生活,成为两栖人,即成为同时既在城市生活、又在农村生活的人们。首先,人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对事物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在这一天性的支配下,人类对事物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在广度上是这样,在深度上也是这样。对吃的是这样,未温饱之前说温饱,有了温饱说质量,说安全,种类多样,荤素结合,营养丰富,口感适宜,健康安全。对知识也是这样,读了大学,考硕、攻博,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对探究同样是这样,制造了飞机飞上了天,又研究宇宙飞船冲上太空,冲上了太空又登月、又建空间站。其他的一切仍然是这样。当然包括生活空间、居住环境在内。其次,农民在进城,在追求城市生活,但并不是、更不应该放弃农村生活。若果是这样的话,农民就会由纯粹的农村人变成纯粹的城市人,生活又缺失,生活空间又在缺失,居住环境又在缺失,农村生活又缺失了。同样,市民在进村,在追求农村生活,但并不是、更不应该放弃城市生活。若果是这样的话,市民就会由纯粹的城市人变成纯粹的农村人,生活又缺失,生活空间又在缺失,居住环境又在缺失,城市生活又缺失了。最后,两栖人是人类必然的、理想的生活方式。既然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都各有特色,并互不可取代,那么,作为追求永无止境的人类,在生活空间上、居住环境上就必然地追求尽可能多的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也就是同时追求农村和城市这两个生活空间,追求农村和城市这两种生活方式,成为既在城市生活、又在农村生活的两栖人。事实上,这样的人已经存在,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现在就居住在江南某小镇,埋头著述《中华史》。

参考文献

[1]罗凯.美学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理想发展方向[J].中国乡镇企业(休闲农业特刊),20136):46-49.

[2]罗凯.农业美学初探[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罗凯.农产品设计问题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2):68-70.

[4]罗凯.作物植株设计问题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2):73-77.

[5]罗凯.田园科普设计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增刊):257-261.

[6]罗凯.田园体验设计问题研究[J].农业科学,20122(合订版):73-76.

[7]罗凯.田园养生设计问题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2):18-22.

[8]罗凯.田园生活设计问题研究[J].福建亚热带作物研究,20122):42-48.

[9]百度百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ZxOy7KE2aNCxT4roIlx783ONMyZ3CiZZjym8A0h4zrPeenFVjtxNWIjiUI6p21t,2013-10-02.

[10]百度百科.上海[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LsWPfjevTIKt1ZsivoeMVmNetXpzXCaxXTnE7eNAIL814tWmmtfmMwyj9NDyvlU,2014-02-2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2014-02-2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0402/t20040226_30017.html,2004-02-26.

[13]中国新闻网. 2013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  月均收入2609[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2-20/5860836.shtml,2014-02-20.

[14]樊平. 2003年中国农民发展的基本状况[EB/OL]. http://e-sociology.cass.cn/pub/shxw/xstl/2004ycyfx/t20040115_1872.htm,2012-02-14.

[15]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Z].2014-02-23.

[16]合肥房产信息.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四分之一[EB/OL]. http://news.hfhouse.com/html/427396.html,2014-01-14.

[17]新华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19/c_119033371.htm,2014-01-19.

2014年1119

        (作者系徐闻县农业局股长/农业经济师)

        来源:第八届县乡干部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