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了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物。也就是说在一国之内,粮食是安全的,人民群众根据自身需求不仅能买到充足的食物,即“能买得到”,而且粮食的价格标准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即“能买得起”。唯有如此,地方及国家的粮食才是安全的,社会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小康生活。当然,在中西部深山区还有一少部分农村生产的粮食还不太充足,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总体而言,我国的粮食生产基本上还是安全的,初步实现了以7%的土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
近年来,尽管部分省市出现严重的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但整体上我国的粮食生产还是在稳步增长,粮食安全基本上得到了保证。我国的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不过,还有一些“杂粮”还需要从国外进口。这种良好的形势不仅得益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种植结构的调整,而且也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与支持力度。再加上,国家实施了粮食储备战略,地方储备粮库的建立与完善,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概言之,尽管当下我国粮食的生产与需求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但我国粮食安全还是存在着种粮成本的攀高、粮食价格低迷、耕地撂荒等隐患,这些都将对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二、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近些年来,在国家“两个市场”的战略下,我国粮食基本上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主要的粮食作物依靠“国内市场”就能得到保障,仅仅个别品种需要借助于“国际市场”来补充。但影响我国地方粮食生产,国家粮食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不容乐观。
(一)工业化、城市化对粮食生产的威胁。这种缘由的产生主要是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的侵袭与扩张。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生产的博弈,一方面,实施强国战略必须发展工业,推进城市化,以促进经济的崛起与国家的复兴,另一方面,保障民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必须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无工不富”与“无粮不稳”同样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国家一再强调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可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下,农业有效耕地面积在不断锐减,如何守得住这“18亿亩”的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脆弱。当前,我国各地农村的集体经济力量很薄弱,那些建设于集体经济时代的农田水利设施早已年久失修,抗灾抗旱能力越来越薄弱,甚至有些农业基础设施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早已经千疮百孔,成为废墟。尽管国家目前已经察觉到这种紧迫感,也投入了资金等,试图改善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农民在旱灾、洪涝的侵袭下依然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最近几年,干旱不时侵袭我国西南地区,造成耕地受旱、作物受旱,甚至人、畜饮水困难。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和粮食的稳步增长,从而对我国地方乃至全国粮食安全造成冲击。
(三)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大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也大幅增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热情。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全国上下会出现一片“抱怨声”,农民不断受到责备,似乎农民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可是,当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时,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本的情况下,可又有谁会“悯农”呢?尤其,当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颗粒无收时,谁又能体味到农民的“痛苦”。因此上说,当农民种粮的收入远低于打工收入时,当生产资料的涨幅远远大于粮价的涨幅时,农民宁愿土地荒芜,也不会再去投资的,这种状况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四)农业科技的推广还很滞后。农业科技是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生产的“软实力”。尽管在历史上农业科技一度成为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在促进粮食丰收,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仍然不强。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普及还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政府的有有效推广与实施。例如,农民对作物种子的选择,完全是依靠街坊邻居的影响,缺乏国家的宣传与指导。二是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不足。现在,国家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采取“逢进必考”的措施,造成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从事基层科技开发与推广的人越来越少,农业科技推广缺乏新鲜的血液。当前,乡镇政府懂农业生产的人可谓像孔乙己碗里的茴香豆一样,“多乎哉,不多也!”三是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还有限,一些农业科技人员往往被抽调去从事乡镇其他公务,例如,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另外,国家对农村搞科研开发的农民缺乏有效的奖励、扶持措施。
(五)国家的粮食调控体制还不健全。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市场放开了粮食收购与价格,那么如何在市场经济情形下确保粮食安全是很值得探讨的课题。例如,当国家利益与粮食企业的利益产生冲突时,粮食企业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很难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甚至乘机抬高粮价,再如,地方粮食企业压低收购价格,农民的利益难以保障,从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再如,有些粮食企业不执行国家政策出现“亏库”等等,这些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三、对策与建议
(一)工业化、城市化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当前,如何打破“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的定向思维,从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协调发展是一个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耕地就是农业的基础,确保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减少的责任重大。当前,我们一方面要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对建设用地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还必须以农业的相应发展为基础,确保农业耕地面积不减少。要化解这对矛盾,我们必须想法设法实现农民的城镇化,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的有计划分流,另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土地的整治复耕,减少空心村,使农村的有效耕地面积在不断“增多”,为农业生产打下物质基础,也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有效的建设用地。当然,这一切需要循序渐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方面要杜绝“圈地”的工业化,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赶农民上楼”的急功近利做法。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提高农村预防灾害的能力。政府应该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要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与维修,另一方面要安排人员加强管理,不能“形同虚设”。例如,近期要制定水库除险加固、防渗漏的目标,合理实施抗旱的机电工程,完善农村输水、灌溉、泄洪、排涝、病虫害的治理工程,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粮食增产、增收做好“硬件建设”。
(三)规范农资市场,吸引农民对农业的投资。当前,农资产品价格上涨是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的主要因素,而工业品的价格上涨也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只有使农资价格回归理性位置,才能确保农民的种粮成本下降。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良种、施肥、灌溉、农机等农业生产的补贴、同时,还要规范农资市场,打击假冒伪劣的农资,对农资的价格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干预”,尤其要发挥农村供销社对农资供应主渠道的作用,创新经营思路,例如,供销社可以实行“淡储旺销、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组合配送”措施,在农村建立农资配送连锁网络,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确保农资“质美价廉”,以便改变农民“种地贵,粮食贱”的局面。
(四)加大农业科技的普及力度,切实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业科技的作用,并制定了具体措施,这是好的开端,说明政府已经关注到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的作用,尤其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农业技术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原动力,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核心武器”。因此,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需要鼓励号召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投身到农村去,国家为其解决编制问题,促使现有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化”,杜绝抽调或换岗情况。同时,政府要通过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粮技能,培育新型农民。另外,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注入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
(五)完善国家的粮食调控机制,落实粮食安全责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探索和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当前,政府要探索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要充分发挥国家粮食储备库的市场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其“调控”市场的能力。国家在发展个体、私有粮食企业的的同时,加大自身建设,增加科技含量,尤其防腐力度,避免国有粮食企业“名不副实”的现象,监控个体、私有粮食企业“囤粮”而造成粮食市场波动的情况。这些都离不开粮食市场的规范,以及监督的到位、责任的明确,甚至构建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另外,针对我国部分地区粮食短缺的现状或者部分粮食品种不足的现实,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国外市场的作用,通过订单的形式或者建立“境外粮食基地”或加工企业等形式,为国内提供充足的粮食来源,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当然,地方政府或者粮食企业也可以“走出去”“引进来”,在区域外建立粮食生产或加工基地,以改善本地区粮食短缺的现状。
目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很多,本文所谈到几点建议还不成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的路程还很艰辛。当下,我国很多地方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例如,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正在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相信不久的将来“河南模式”一定会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迈出开创性的一步。
作者简介:闫景铂,研究员,河南省汝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员。
来源:第二届隆平国际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