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凌云:农村青年成为新时代农民有“六盼”

[ 作者:凌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6-20 录入:田珍 ]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这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青年是新时代农民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更是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带头人。因此,应重视当下农村青年有“六盼”。

一盼农村政策支持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党的农村政策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广大农民的“定心丸”。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稳农强农政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项制度具体包涵三个方面内容,即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201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修正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将“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三十年”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对“长久不变”的实施作了具体而细致的规定。

党不仅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方面让农民思想稳定,而且还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制定了新的政策和制度。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21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乡村振兴促进法》,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制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

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增强农村青年扎根农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成为党的农村政策的带头落实者和推动者。

二盼念好乡村产业“发展经”。乡村发展首要的任务是产业发展。长期以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成为乡村的传统产业。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一些乡镇企业兴起,一部分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产业转移到从事加工生产等农村多元经济发展,还有一部分中青年劳动力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建筑工地和工厂。经历经济发展转型,一些小水泥、小化工、小煤窑等环境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被迫关停。乡村的产业又成为“空心化”,农民除了种植自己承包的“一亩三分地”以外,大部分劳动力闲置,不得不往城市寻找工作,有的农村青年干脆留在城市常住。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兴旺。乡村产业发展既包括传统的种植业规模经营,也需要发展乡村田园综合体旅游产业;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乡镇工业园,兴起乡村加工产业。因此,对于农村地区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亟需产业发展经验的传授,因地制宜。既不能不顾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而生搬硬套,也不能因循守旧而走传统的经营老路。一方面,立足实际,选择适合本地区环境大力发展农作物等种养殖产业。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善于学习先进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经验。如,浙江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主要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的联结,把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三盼生产经营不愁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说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有农民反映发展多种经营资金仍然是一个难题,对于扩大规模经营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金制约。尤其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正在向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亟需解决资金难题,以增添经营发展后劲。调研中发现,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企业主坦言,长期受融资门槛高、效率低、价格贵等困扰,在需要用钱时常常陷入“等不及、用不起”的境况,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卡着他们发展的脖子。因此,需要政府和银行共同助力,给予农村青年创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财政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如,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对农民直接补贴,以及支持农业绿色发展与技术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产业等方面。地方政府也应出台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如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尤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下沉,加大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如,围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和金融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乡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新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其信用引用到上下游企业及农户的金融服务中,对农业产业链中的应收、预付和存货等提供精准的结构性综合融资解决方案。此外,还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农业经营发展项目。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如降低准入门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

四盼有城市文明又具烟火气息的乡村生活。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尤其偏僻的地区因交通不便,农民曾一度相当贫困。与城市比较,我国农村不仅没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和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而且农民还要交农业税以及工农产品存在的“剪刀差”,农民负担加重、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支出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农民享受的教育和医疗等生活条件也曾一度十分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制定率先推进农村改革的政策,农村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一些农村青年走出偏僻的大山、走出落后的村庄,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北上广大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的思想熏陶。近年来,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网络、电视、燃气、自来水等进入了农民家庭;医保、教育等社会福利也惠及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原来的村容村貌,无疑农民的生活环境大大地得到了改善。但有专家研究发现,乡村房舍、乡村道路设施有模仿城市规划,有的地方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因此,对于见过城市大世面的农村青年来说,期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既有城市方便的生活设施又具有农村风土人情。

一方面,加强农村硬件建设。如,安徽省全面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条件,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特色文化保护。如,传统村落中新建房屋要与传统建筑、周边环境相协调,营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环境,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盼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乡村治理环境。自古以来,乡风民俗是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一个乡村的精神生活真实体现,而且是一个村庄发展历史的承载。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历史发展故事,其蕴含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传统的乡风民俗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影响,这些乡风民俗深耕于中国乡土社会,“人们依礼而行,循俗而做”。然而,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了乡风民俗的持续传承。“物化”已经影响农村青年价值观,经济利益和个人主义价值观逐步凸显,乡村社会的治理基础逐渐弱化。有学者指出,现今的村规民约与我国乡村的传统文化偏离,缺乏人文关怀。

为此,需要积极营造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乡村治理环境,引导农村青年弘扬儒家向善的道德伦理精神,加大对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的培树,引导农村青年遵道德、讲道德、守道德。通过建立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等,积极传播“好声音”,凝聚发展力量。同时,正确引导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网络舆情,深化村民道德教育,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六盼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更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导致农村劳动力尤其青年纷纷流向城市,不仅是因为挣多少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且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的医疗、教育等公共社会服务比农村优越的多。一些农民还带着孩子一起进入城市,有的留在了城市定居下来。除了教育以外,困扰农村的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医疗。农村诊所条件相对比较简单,大多仅满足治疗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疾病,而对于治疗老年人常发的胸血管之类难度较复杂的疾病,一般诊所无法治疗。此外,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相对于城镇居民还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等政策支持力度,以解除青年扎根农村的后顾之忧。一是补齐“医疗短板”。合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加大村卫生室建设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专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到乡村卫生院工作,以提高农村医疗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适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建立县城中小学教师定期到乡村支教制度,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作者系哲学博士,高级研究分析师;研究方向: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基层金融党建、金融安全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