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贵州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在“十四五”时期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就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省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意见》,进一步为以高质量城镇化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城镇生活指明了方向。
动静记者连线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就贵州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解读。
1.新型城镇化是贵州的必然选择 也是主动之举
动静记者:贵州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之一。您如何评价这样的选择?
龙海波:新型城镇化贵州早已在探索,作为多山地区的西南内陆省份,面临可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从城镇化带动战略到新型城镇化战略,贵州近些年来逐步走出了一条多山地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实践。
“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赋予了更多丰富内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贵州将其作为主要抓手之一,我认为这既是必然选择也是主动之举。“必然选择”是因为新型城镇化涵盖内容众多,涉及城镇空间布局、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人口有序转移等方面,也与发展理念、模式、路径密切相关,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抓手。“主动之举”是因为贵州将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四个轮子”一起转,使得推动城镇化的载体更厚实有力、更具有贵州特色、更体现统筹协同。
2.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对推动贵州“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牵引作用
动静记者:贵州日前召开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强省会”。您认为提高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对于贵州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增长有什么作用?
龙海波:决定省会资源调配能力的一个关键是“首位度”,即资源向省会集中的程度,当然也并不是说首位度越高越好。通常用省会GDP占全省GDP的比重来衡量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从最新数据看,贵阳作为省会城市与排名前20位的省会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反过来讲,这也是未来增长潜力所在。在此背景下,贵州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可谓正当其时。
作为一名曾经在贵阳学习生活过的旅居者,我亲身经历过贵阳15年的发展变迁,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说是跨越式发展,但与成都、西安等西部省会城市相比,城市能级带动作用还不够。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对于推动贵州“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牵引作用,它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要素资源的充分集聚,这些都是推动“十四五”时期贵州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讲,只有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提高了,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才能更强,黔中城市群的动力才能更持久。
3.无论从国家还是省级战略层面 “双城驱动”都具有特殊价值
动静记者:贵州还提出要加快遵义发展,要建设遵义都市圈。以贵阳——贵安——安顺,和遵义2个都市圈来构建黔中城市群。从国内经验来看,“双城驱动”的价值在哪里?
龙海波:黔中城市群规划布局也是经历多次调整完善。从2017年提出“一核、一圈、四带、五心、多点”,到此次《意见》提出“双都市圈为核心、六个城镇组群、十个重要区域性支点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凸显双城驱动的特殊价值。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经济圈空间规划格局都体现了“双城驱动”的理念。从省域战略层面看,广东也是借助广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相向发展,共同助力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比较看,贵州新型城镇化提出的双都市圈格局显然比以往以贵阳——贵安“一核”带动作用大,将遵义都市圈建成辐射带动作用更强的省域副中心寄予厚望。
这既是提升贵阳省会城市首位度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产城深度融合、避免过度虹吸效应的关键之举。贵阳市还将在现有3条环线的基础上,新规划建设一条环黔中城市群的“四环”。届时,覆盖700余万人口约300余公里的1—2小时都市交通圈将为双都市圈乃至黔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发展潜力。
4.《意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动静记者: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在贵州这份《意见》中,您觉得体现“人的城镇化”了吗?
龙海波:《意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的城镇化在意见中有多处体现。我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提升城镇品质上。比如,城市更新行动充分考虑了老旧小区、棚户区居住的百姓需求,不仅涉及小区配套设施改造,还包括公共停车位、充电站、断头路等与居民出行相关的项目。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聚焦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老百姓关心的重大民生,加大对保障性安居住房、不同学龄段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机构的提质扩容;二是在做强城镇经济上。比如,产城融合不是为了融合而融合,是为了更好就业的融合,而且专门提出要考虑职住平衡,既要创造就业机会,还要为新增就业人员提供相应公共配套服务。打造城市商圈和夜间经济街区,既是扩大城镇有效投资和消费,同时也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上,特别强调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同等待遇政策。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百姓“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对于贵州而言我认为还应该加上“见乡愁”,这也是多彩贵州的独特之处。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智库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