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建武:“百鸟来朝”十八洞

[ 作者:刘建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1-04 录入:王惠敏 ]

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花垣县十八洞村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的要求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年。七年来,这个因贫困落后而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走出了一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正确道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十八洞村群众用自己的不懈奋斗和成功实践,交出了一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彩答卷,成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决战中的一颗亮丽明珠。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成就和经验,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必然结果,是当代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的一个生动缩影。

七年来十八洞村所发生的沧桑巨变

七年来,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和“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的明确要求,以“精准扶贫”首倡地高度自觉和历史担当,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走上了快速的脱贫致富之路,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彻底摆脱了贫困,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十八洞村”,是2005年由飞虫村和竹子村两个行政村合并后而用的新村名。由于沟深路陡、偏远封闭、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和居住分散,合并后的十八洞村一直在贫困和反贫困中艰难跋涉。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80元,仅为湖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49%。201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8896元,而十八洞村仅有1668元。在2014年的扶贫对象识别中,全村共有贫困户136户542人,贫困人口占村里总人口的57.7%。由于发展无望,一些有能力的人纷纷外出谋生,村里留下来的主要是一些儿童和老人,十八洞村陷入“贫困逼人走,人走更贫困”的恶性循环。而长期的物质贫困和生活困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精神贫困和意识贫困,常年戴着“贫困帽”,普遍存在“等靠要”。人心不齐、自由散漫成了村里的常态。

为了充分调动人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驻村扶贫工作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要求,把提高思想认识和改变精神状态作为首要任务,及时调整了村支两委班子,让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年轻人和致富能手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同时,把从外地回村发展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为目标,成立了“十八洞村青年突击队”,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在各方面的帮助下,村民依靠自己的汗水和奋斗,不仅迅速改变了村里的落后面貌,更为可贵的是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和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状态。

——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山里的世界很无奈。由于与村外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那个时候的十八洞村陷入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恶性循环之中,十八洞村成了一个出名的“光棍村”:不甘长期贫穷落后,村里的女孩子走出去后就不愿回村,外面的女子又没有愿意嫁进来的,当地青年娶媳妇成了一大难题。对于这种状况,当地苗歌是这样描述的:“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2013年时,村里40岁以上的单身汉就有38人。

然而,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十八洞村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经过全村上下齐心协力的艰苦奋斗,到2017年2月,十八洞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80元,到2019年人均纯收入进一步增长到14668元,六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近10倍,彻底告别了村贫民困的历史。昔日的“光棍们”也陆续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现在的十八洞村,村民收入越来越高,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小汽车越来越多,过上了蒸蒸日上、富裕康宁的好日子。对于今天苗乡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村民们用苗歌唱出自己内心的喜悦:“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

——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十八洞村是一个纯粹的苗族自然村,由梨子、竹子、飞虫、当戎四个依山而建的苗寨组成。从生存环境看,这里因山地广阔、居住分散,村内基础设施长期以来破败落后。几年前来到这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可以说是一片凋敝的景象:道路狭窄泥泞,人畜共居,房旧屋破,村民生活环境相当艰苦。

为了尽快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十八洞村结合脱贫攻坚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五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等项目,以“投入少、见效快、原生态”为目标制定了全村整体发展规划,通过村内及周边环境治理,推动水、电、路、房、通信、环境治理“六到户”。经过几年的奋斗,村民的生存环境发生来根本性变化,有了畅通村内外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马路,有了连接每家每户干净整洁的青石板步道,有了日益完善的村内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十八洞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醉美乡村”。

——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十八洞村虽然距县城和州府只有不到40公里的距离,但由于深藏崇山峻岭之中,山高路窄,交通不便,农网改造一直没有进行,宽带网络也无法进村,不少人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不少苗族老人听不懂普通话,难以与外界交流,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村内的竹子小学,校舍十分简陋,只有一名教师,实行隔年招生,适龄儿童就读不便,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村民只接受过小学或初中教育,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94.6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37%。

经过七年的建设,现在孩子们不仅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食堂、厕所和运动场,而且村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中心、技能中心和村民学习娱乐场所。村民们不仅学会了通过电商平台与全国各地的人们做生意,而且还学会了向外面的世界推销自己,有了十八洞村自己叫得响的“品牌”。如今来到这里,人们再不用担心交流不畅的问题,老人们都学会了用普通话和大家自由畅谈,村民们不仅格外热情,而且在他们的言谈和笑容中展现着一种特有的自信和骄傲。

十八洞村的沧桑巨变是怎样做到的

脱贫致富首先要有好思路、好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调研时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为了把总书记的指示落到实处,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十八洞村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形成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成功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之路。

——找准“穷根子”,做到精准识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如果连谁是贫困人口都不知道,扶贫行动从何处发力呢?”为了做到精准识贫,扶贫工作队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办法》,提出了“九个不评”的具体意见,并形成了“五步工作法”。在此基础上,全村225户中精准识别出136户贫困家庭,成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此同时,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准“贫根子”究竟在哪里?弄清楚那些是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产业或就业帮扶的,哪些是没有一技之长需要通过培训帮扶的,哪些是不思上进需要在思想认识上帮扶的,哪些是因病致贫需要医疗救助帮扶的等等。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终于盘清了家底,摸清了一家一户的真实情况,对村里的贫困户、贫困状况和贫困原因等做到了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从而为精准扶贫和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对“药方子”,做到精准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为了切实做到“精准”二字, 十八洞村始终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制定方案、采取措施。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二是依托本地的高山峡谷、山林溶洞、枯藤老树、鸟语花香和“天然氧吧”“云雾苗寨”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三是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务输出,帮助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四是发挥苗族文化传统优势,开发以苗绣织品为主的民族工艺品产业,实现了“身在家里就能就业”“足不出户就能增收致富”;五是针对那些没有办法依靠自身能力脱贫的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社会救助“兜底”。现在的十八洞村是家家户户都根据自身实际找到了致富门路:懂种粮种树种瓜果的搞种植,会养蜂养鱼养羊的搞养殖,厨艺好的开饭店,有多余房子的办民宿,普通话讲得好的当导游,年纪大一些的做环卫,就是在家门口摆个山货摊也会有不错的收入。

——阻断“返贫诱因”,做到精准治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十八洞村为了切实避免过去出现的“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坚持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短期脱贫与长期发展并举,在拓展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坚持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阻断返贫的思想意识。这些年来,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没有停留在“等靠要”上面,村里没有发生过争戴“贫困帽”的现象,并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形成了“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二是坚持把家庭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开展家庭建设“五星级评价”和挂牌管理,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建设道德高尚、幸福美满家庭的内在动力,阻断返贫的家庭环境。三是通过解决“读书难”问题,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学、上好学”, 不让大山里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进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四是解决好“看病难”问题,让所有患病的贫困人口能够得到及时救助,阻断困难群众因病返贫的渠道。十八洞村自2017年初实现脱贫以来,没有发生过一例返贫现象,不仅巩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成果,而且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到2020年初贫困人口的年均纯收入达到1244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增强“造血”功能,做到精准脱贫。

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确保贫困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十八洞村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在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脱贫致富之路。一是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形成了农民互助合作的机制。村里把分散农户的个体生产活动组织起来,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先后组建了各种类型的生产合作社,使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发展道路,在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通过股份合作形式形成了农民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机制。以本村和产业园区土地流转、按比例出资的形式与“花垣县苗汉子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使村民每年人均获得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而且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三是通过创新“互助金”制度形成了促进农户自我发展的机制。村里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壮大“互助金”规模,破解了贫困人口发展资金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形成了依靠集体力量抗击风险的机制。村里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项目投资、土地流转和严控非生产性开支等多种办法,使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几乎为零增加到现在的126万多元,使困难群众增强了抵御风险的依靠和保障。五是通过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了吸引外出能人、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就业的机制。十八洞村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使300名多过去在外打工的人员纷纷返乡创业,一些大学毕业生也开始回到家乡工作,回乡的能人已经开始成为村里各方面的带头人。这些“新鲜血液”的回流,不仅为村里来了崭新的气象,而且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深刻启示

十八洞村坚持把利用外力与激发内力结合起来、把短期脱贫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致富与共同致富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把党支部建设与“互助五兴”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生动地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而且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既为深刻认识发生在当代中国大地上这一伟大历史性事件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也为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是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为了把脱贫攻坚的任务落到实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实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扶贫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来到十八洞村进行调研指导,而且时刻关注着十八洞村的点滴变化,当得知过去的“光棍汉”们一个个都娶上了媳妇时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当得知十八洞村“不搞特殊化而带来的新变化”时他把村里脱贫致富的经验介绍给了外国朋友,在他的书架上摆放着与十八洞村乡亲们的合影,总书记把老百姓的事时刻挂在心上。

为了贫困地区尽快脱贫,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六年时间里六次来到十八洞村和乡亲们商量脱贫致富的事,州委书记、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驻村的三任扶贫队长和第一书记接力奋斗,形成了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的生动场景。“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正是有了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的真抓实干,才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力量。

脱贫致富,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对口扶贫、社会扶贫和贫困群众埋头苦干共同作用的结果。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不可能也做不到大包大揽,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多的扶贫资金也只能是管一时,而不可能管长远。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首先靠的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对贫困地区来说,外力帮扶非常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为,即使外力帮扶再大,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十八洞村的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做好群众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的基础上,按照“一户一门增收技术,一户一个增收项目,一户一个产业工人”的要求,精准到户、量身定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群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总结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经验有很多条,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三是以“精准”为核心的制度设计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保障。

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能否在实践中有效破解这一历史性难题是关系脱贫攻坚成败的大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方略,指出:“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在脱贫攻坚决战中,紧紧瞄准“精准”二字进行谋划和施策,通过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和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精准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的问题;通过建立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精准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通过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精准解决了如何退的问题。这个制度体系中,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十八洞村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特殊地位和标志性意义就在于,它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早明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的地方,又是因地制宜、全面落实 “精准扶贫”制度要求而率先脱贫致富的地方。

四是人才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核心资源和第一财富。

一段时间以来,农村发展滞后和城乡差距拉大,是与农村人才流失而出现的“空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资金、物资、技术等各种外部资源的支持固然非常重要,但人才是组织、使用这些资源并使之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

十八洞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是从重视人才、选用人才、补齐人才短板和发挥人才作用开始的。一是及时派出以懂农村、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二是选出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村官和致富带头人为新一届村支书和村主任;三是调动和发挥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和引领作用;四是鼓励在外务工人才回村创业和吸引毕业大学生人才回村工作。因为有了人才,从而有力推动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良性互动局面。正是一支不断壮大的乡村人才队伍,推动着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一支“不会离开的扶贫工作队”,开启了一场“不会落幕乡村振兴大戏”。

五是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从共产党人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的角度来说,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贫困地区发展滞后和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的问题,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不是简单的政治表态和遥远的未来目标, 不能长期简单地把“人民中心”“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在实践中无所作为, 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 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 积小胜为大胜, 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十八洞村的实践是新时代把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与脱贫致富的具体实践有机统一起来的生动实践,村民们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开展的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探索,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脱贫致富的实践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人民群众的好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

十八洞村只用短短几年时间,便成功解决了祖祖辈辈无法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这个千年苗寨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了当代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村级样本”和告别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生动典型。十八洞村的探索和经验,深刻反映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是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在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在中的生动实践。当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稳步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新起点。

作者简介:刘建武,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