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石川:垃圾分类见成效日本用27年德国用40年我们需要多少年?

[ 作者:王石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6-10 录入:王惠敏 ]

  “无论自己分类投放收集做得多好,运输的时候总是要混的,一车拉走,分了也白分”。据报道,日前有记者走访北京多个社区发现,存在垃圾收集、运输中未分类混装的问题,但也有社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前端居民做好垃圾分类之后,实现了中端分类收运环节中,垃圾能够在运输不混装,保证末端能够顺利分类处理。

  所谓的“一车拉走,分了也白分”,确实不同程度存在。不少人恐怕都有类似体验:自己辛辛苦苦将垃圾分好类,然后抛入不同垃圾箱,然而工人来拖运时,一股脑将垃圾倒进垃圾车。记者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对于垃圾运输是否分类的疑问,一名工作人员说了句“都是一起运”,便不再说话。

  众所周知,早在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即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我国的垃圾分类岂起步并不太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垃圾分类。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一项调查显示,认可垃圾分类的受调查居民高达九成,但实际做到垃圾分类的不足两成。这一数据耐人寻味,既表明垃圾分类日益深入人心,也说明垃圾分类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即人们大都知道垃圾分类有诸多好处,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做到。未做到,有种种原因,报道中提到的“一车拉走,分了也白分”是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是资源放错了地方。”无论从“废物”利用的环保角度看,还是基于建设美丽中国,乃至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垃圾分类都势在必行,可为何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因,缺乏压力,也缺乏动力。

  先谈压力。在不少地方,垃圾分类全靠自觉,不分类就扔进垃圾箱,没人问;混在一起拉走,也没人管。既然不分类更省事,也省力,何必自找麻烦?

  对此,一些地方开始对症下药。比如北京前不久提出强化管理与执法的联动。具体而言,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对未实行垃圾分类或分类不符合要求的单位,管理部门要提出整改意见,对多次违规拒不整改的,拒绝收运并移交执法部门处罚。针对“一车混”也有硬招,严格查处收运企业“混装混运”行为,对情节严重的要逐出市场。

  再谈动力。推行垃圾分类,光有狠招显然还不够。一些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也不是仅靠严管,比如日本,除了宣传教育、法律规束,还出台激励措施。这种激励,不只是针对居民,还针对废品回收者、分拣者和相关企业,比如给予他们信用贷款,减免税收等等。

  其实,这几年我国一些地方的做法也可圈可点。有的在农村推出“垃圾换生活用品”,有的建设绿色账户,还有的试点“吃垃圾,吐现金”的垃圾回收“神器”。上海曾陆续出台《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和《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就包括多举措鼓励居民垃圾分类。说一千道一万,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适当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前,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智能化时代,动用发达的大数据提升大众的环保意识,同样可行。据报道,每年12月,日本市民会收到一份年历,每天的颜色不同,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不同垃圾的回收时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居民什么时候投送垃圾的,有没有分类,以及分类的质量如何,其实也可纳入“台账”。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多一些“扫码兑换”之类的创新探索,确实有利于塑造大众的环保自觉。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据统计,垃圾分类见成效,日本用了27年,德国用了40年。与之对比,我们需要多少年?有人说,垃圾分类,要像刷牙洗脸那么自然。习惯成自然,一旦形成习惯就意味着垃圾分类变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垃圾分类关涉多个环节,比如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当制度设计越发见效,带动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那么绿色发展可期,美丽中国可期。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论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