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赵海涛:如何切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 作者:赵海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11 录入:王惠敏 ]

  2017年3月,国务院转发了发改委和住建部16号文件,开始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厦门市踏上了这个节奏,开始进行相关工作的统筹规划, 2017年4月厦门市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18年3月,厦门市全市主城区100%的小区、120家市直机关、85家星级宾馆(酒店)、1124所学校、12家市属国有企业、68个农贸市场以及车站、码头、机场、公园、景区等公共区域和驻厦部队已全部推行垃圾分类,农村村庄正在试点,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0%以上,参与率达80%以上。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五全工作法”,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所谓的“五全工作法”是以目标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建立 “全民参与、全部门协同、全流程把控、全节点攻坚、全方位保障”为核心的工作布局,以此来全方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五全工作法”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介绍:

  一、全民参与,共同缔造

  “全民参与”就是要广泛宣传培训,凝聚社会共识。在“全民参与”方面,厦门市着重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全方位、全媒体宣传。厦门市制作 《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宣导手册》、编印垃圾分类宣传单、制订《厦门市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广泛向群众发放。通过多种途径向市民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既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楼宇梯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渠道,也有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社区宣讲团等线下参与方式。二是切入学生教育。以“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为口号,编制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教育读本,举办环保夏令营,将垃圾分类根植于学生心中。三是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厦门市全市共9300多个党组织、3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开展了垃圾分类相关主题实践和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正是通过全民参与,厦门市才能发动群众的力量,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行过程中,得到市民的全力支持。

  二、全部门协同,形成合力

  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工作开展的核心。为此,厦门市专门成立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副市长兼任,确保组织指挥效力。26个市直部门分别承担垃圾分类的相关职责任务,各司其职、相互协同、齐抓共管,有力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定期召开的领导小组办公会,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况进行通报和工作部署。这个类似于“协调会”的组织架构非常有力,他们把工作直接部署给相关部门,在小组层面还建立“督办单”制度,比如一项工作布置给某市直部门,限期内未完成就会发下“督办单”,这个工作与市政府对各单位,各区的绩效考核挂钩,这会对各市直部门施加一定的压力,督促其工作高效完成。

  三、全流程把控,夯实各个环节

  全流程把控是一个技术环节,将垃圾分类流程分为四个节点逐一夯实。首先,厦门市根据垃圾分类末端处置的能力,在垃圾分类的源头环节注重激励手段。通过优化小区分类垃圾桶点位布局,扫二维码以积分拿奖品、制作环保手工皂、推广生态酵素等活动,让垃圾分类变得有温度、有笑声、有回报,使市民对垃圾分类产生积极的态度。其次,在分类收集环节要求分工精细。聘请督导员做好桶边值守督导工作,街道与物业公司、业委会、单位企业签订垃圾分类责任状,市垃圾办、市考评办组织暗访检查督促,明确对低值可回收物收处实行财政补贴政策。第三,分类运输采取直接处理。将干湿垃圾分类回收,厨余垃圾采取公交化的直运模式,划定厨余垃圾收运线,沿线设置收运点;各区委托国有企业每月收集转运有害垃圾一次;大件垃圾可以电话预约上门收集,运到大件垃圾处理厂处理。到目前为止,厦门市有63条垃圾运输路线,接近1600个垃圾回收点。最后,分类处理设施同步建设。厦门市通过建设工业危废厨余垃圾处理厂、焚烧厂、分拣及资源再生综合处理厂等垃圾处理设施,希望在2019年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在城市垃圾处理问题上,使“邻避效应”变成“邻利效应”,真正建立垃圾处理的闭环。

  四、全节点攻坚,破解各个阶段难题

  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要抓好重要的节点。具体而言,起步阶段抓知晓率和参与率。主要是社区督导员、志愿者、物业保洁员逐家逐户上门宣传,社会上全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通过这样的基础工作,在部分小区,垃圾分类率达到100%。推开阶段是抓示范引领,出台示范小区13个方面的建设标准,在标准出台后一个多月时间内,示范小区分类知晓率达90%,厨余垃圾分类准确率达70%。全面铺开阶段是抓盲区,针对民营企业、非星级酒店、农贸市场、无物业小区等盲点区域,采取辖区属地管理牵头兜底、部门行业管理联动协同的机制,按照“管行业就必须管生活垃圾分类”的原则,全面抓好“盲区”地带的垃圾分类工作。拉升阶段抓收集直运,通过厨余垃圾直运车,直接将厨余垃圾全封闭转运到处理厂,减少中转环节;推进其他垃圾直运,防止混装混运。2018年底,厦门市将把岛内其他的垃圾也进行直运处理。巩固阶段抓考评执法,制定《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办法》,采用专业考核和第三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单位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评,以占权重2%纳入市对各区、各相关单位年度工作绩效考评内容。在不同的工作开展阶段,紧抓重点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

  五、全方位保障,推进工作持续提升

  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所谓“全方位的保障”重点是指资金、立法、监督、科技四个方面。在资金方面,厦门市、区财政统筹安排、按需保障,对分类转运车辆的购置投入按市、区财政比例承担,及时下达补助经费;采用BOT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和先进技术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在相关法律保障方面,《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于2017年9月10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是全国第一部全端的垃圾分类人大立法,厦门市还将出台20项生活垃圾分类配套制度。在监督方面,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全市居民可通过举报方式监督违法行为,同时引入社会团体监督,将生活垃圾分类列入文明督导范围,充分发挥广大文明督导员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厦门市建立餐厨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接入全市餐厨收运车、餐厨垃圾桶RFID卡和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的数据信息,实现餐厨垃圾产、收、运、处全流程信息化监管。

  上述就是厦门市垃圾分类“五全工作法”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厦门市还是遇到了一些困惑:一个是认识不统一,各级领导对民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不统一,所以要解决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时候一定要想方设法统一认识。第二个是发展的过程中对矛盾的认知存在差异。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进行准确的判断,而且矛盾是不断转化的,这就需要管理者的工作有一定的前瞻性。只要精准把握矛盾,才能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厦门市垃圾分类的“五全工作法”的经验能否推广到其它地区,这还有待商榷。但是,这样的全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探索启示我们,扎扎实实的做好工作,垃圾就不再是城市的“大难题”,市民逐渐增强的垃圾分类意识、智能化的运输体系、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闭环的垃圾处理系统,丰富的垃圾处理体系,这一切让垃圾零填埋可以落到实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CACE垃圾资源化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