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各地市县政府纷纷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提出“一村一品”或“一县一品”的口号冀图发展地方经济,背后的逻辑之一是基于城市思维的产业规划理念,因此其所呈现出来的是整齐划一的块状经济。
当然,在传统的农耕文明区也往往涵盖有以稻作或者麦作为主的生计模式,而基于不同类型生计模式下的自然经济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主体依据环境自主自发的选择,是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中还较少有国家意志的体现。
我们今天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是将农村、农业以及农民并置在一处加以探讨,而“三农”之所以成为研究对象的前提在于城乡差距的扩大,以及乡村产业单一化造成的人口流失与乡村衰落的问题。“三农”问题之所以是个问题,究其原因还在于“农”事,并且专指“稼穑”的层面,这主要是源于历史上狭义的农业经济成为国家进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重要养料。
除此以外,还存在一个历史上中国农村手工业破产的背景,而这主要是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以及《云南三村》中曾描绘了中国大陆地区从东部到西部乡村手工业繁盛一时的图景,而后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西方工业化产品的输入直接促成了传统乡村手工业的衰落,同时也大大挫败了农户生产手工制品的积极性。
这其实还是在说明历史上的农村不唯有种植业而已,农民的时间安排也并非终年都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伺务庄稼,他们不是纯粹的职业农民,乃至于在特定时期还是士兵或盗贼。事实上,除了以粮为纲的种植业以外,在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副业生产活动,比如在部分区域还保持着半耕半牧或自然渔猎的经济状态。
这就不得不提1949年以后,随着土地的国有化、集体化,以及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建立,使得农民难以跨区域自由流动,农民的工作是在指定的土地上务农,在法律上也未获准从事其他经营性行为。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渐放松之于农民的社会控制,农民的择业自由在城市空间里得以较大程度实现。当然,他们虽被称为农民工,可以从事各行各业,但户籍身份依旧还是农民,成为典型的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流动人口,而农村依旧被规范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地理空间单元。
农村地区是否可以有非农产业的存在?这个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随着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或者农民的主体化、土地承包制以及企业制度的建立等,使得中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类型趋向多元化。
回顾历史,中国农村地区发展单一产业的时日并不长,甚至于至始至终未能形成固定的传统。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在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上提到了一个院落经济或庭院经济的概念,并且强调了院落在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院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产业兴旺的根本保证。事实上,在院落这个社会物质文化空间内,诸多生产活动得以进行,院落不但具备进行手工生产的功能,还能饲养家畜家禽、出产瓜果蔬菜等,甚至于可以培育经济作物。
在朱启臻教授看来,乡村多样化的条件首先在于农家院落的保留,他对这样一句话印象最为深刻“这样的院落比西式洋房好。”
这样的院落即是指大理当地的民居,不但美观,而且实用。其实,“看得见乡愁”并不只是强调在视觉审美上的“乡愁”,更在于空间的生产能力能够得到完全彰显和释放,这也是产业兴旺的一种表现。
近些年来,在一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安居工程等项目中出现了大量不能完全与农民需求相适配的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审美和城市思维对于空间利用的话语霸权,另一方面也是空间利用理念的城乡差异。
我们在今天的城乡规划界经常能够听到“规划先行”的声音,但所谓的“规划先行”并非意味着规划是要为乡村的发展做主,而是保基本、守底线,这就要求“一村一品”或者“一县一品”也应因地制宜、以人文本,而不是拍脑袋想方案,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适合养什么,不适合养什么,要全面考虑清楚,适合多样化的生产那就多样化的生产,适合规模化的生产那就规模化的生产,而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一品”。
今年入春以来,云南地区即遭遇大旱,至今少有降雨,土地干涸,工农业生产活动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一些主要种植茶树和烤烟的地区深受其害。无独有偶的是,陕北榆林地区在今年也突遭黄色霜冻,农作物在青苗时期就被冻坏了许多,据当地的老年人讲述,为平生所未见,这种极端天气或极端气候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虽然不是大概率事件,但并不代表不会出现。
除了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外,也有人为制定的地方产业政策失灵以致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变得不经济,这就要求在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慎之又慎,且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的周期性的问题。
如此而言,产业需不需要规划?在今天从国家层面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地方在“乡村振兴”以及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农村的产业又是否需要规划?是要“一村一品”,还是多业并举?
我们知道,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每逢过年都有写春联、贴春联的习惯,其中就有专门为谷仓或粮仓以及牛羊猪圈等准备的吉祥话,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其寓意不言自明,但总归都是有个“五谷”和“六畜”,以示多多益善,而不专门指称其中之一。
可见,古人深谙不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这也证明了多样化种植或多样化养殖可以分散风险,尤其是面对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或疾病时疫等。在农业生产里有一类作物种植的策略,即套种或间种,其中的逻辑之一是既可以满足农民更多的食物需求,也是为了转移不可测的风险。
因此,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兴旺就是要多业并举,而不仅仅是“一村一品”或“一县一品”,但这并不妨碍做精“一村一品”或“一县一品”,至于所谓的特色农业在朱启臻教授看来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生产的具体反映,他强调,特色农业不是要做大做强,而是要小而精,不可替代和复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作者系方塘传媒主笔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方塘传媒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