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钱伟:农村土地撂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 作者:钱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4-12 录入:王惠敏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人进城成了普遍现象,进而涌现出了“土地撂荒”、“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各种现象,在工业、国防、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俨然成了一个发展“短板”,年轻人进城打工创业,村里只剩下劳动力较弱的老人与儿童,造成很多土地被闲置荒芜,土地撂荒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浅析农村土地资源流失的原因:

农业种植管理技术依然是“老把式”

根据实地调研,一个有50000亩耕地的乡镇,农村撂荒土地亩数可达到500亩以上,一般农户的种植模式和生产技术基本和10年前没有太大区别,没有安装喷灌、滴灌以及大型农机具等新型农业设施设备,依然是人工作业占主流。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甚至停滞未前,农业收益远远低于其他行业,造成土地撂荒。

二、农业队伍年龄结构“老龄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占很大比重,但是,年轻的科技人才投身农业产业的寥寥无几,国家在支持农业产业和农村人才创业方面提供的支持仍然薄弱。很多村子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年轻人宁愿选择出门打工,也不想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造成土地撂荒。

三、农产品种植收入“凭运气”

今年的大蒜价格的持续低迷,让全国蒜农伤了心,甚至很多大蒜种植户血本无归,仔细考究,造成今年大蒜种植比例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去年的大蒜价格“引人注目”,农户在很大程度上对种植项目存在盲目性,对预计收益无法判断,因为农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主宰,缺乏最低保护价,农民缺乏对市场的“安全感”,每年的种植项目,就像一次赌注,市场价格好,就算运气好,市场价格低,只能白白付出辛苦,这也是很多人不愿种地,不想在农业方面投资的主要原因。

四、年轻人对农业这方田地“不来电”

在2017年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去向统计中,更多人选择信息传输、软件研发、金融、科学研究、互联网等,数据显示,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选调生和公务员,而选择自主创业的人少之又少,选择农业领域的更是寥寥无几,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各类农业人才的缺失,是整个农业产业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现象的对策:

一是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和更多惠农政策的落地。更多惠农政策的落地和资金扶持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土地流转,解决农民创业的开头难问题,帮助在农业方面有想法有创意的农户大胆迈出第一步,为农业发展注入第一股举步动力。二是建立农产品价格保底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对农产品加强价格保障,建立农产品价格保底机制,避免农产品价格不及人工费的尴尬局面,让种植户心里有底,增强农户发展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保险项目。现在的农业保险主要包括小麦和玉米,如果突遇雹灾等自然灾害天气造成绝产,保额也只有200—300元之间。其他大棚等经济作物种植,目前还没有健全的保险制度。在种植项目上,大棚种植收益较高,但投资大,风险也大,今年保定的一场雹灾,让很多西瓜大棚种植户只能“望瓜兴叹”,农业,亟待健全农产品保险项目,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四是银行方面向农业的贷款扶持。由于农业投资风险大,且很难对收益进行评估,所以,一直以来,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放款力度很小,很多农户有技术、有想法,但是就是没有资金来源,所以加大农业方面的贷款扶持,为农业发展注入第一笔启动资金,是做活做好农业的有力支撑。五是建立土地所有制改革试点。我国现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初期施行的土地政策,当时的政策背景是打破“大锅饭”,多劳多得,增强农民干劲儿。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急需激发个人能动性,更大程度的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全国物质生产能力正在突飞猛进,解决温饱已经成为过去式,更多的人从农业中抽身出来,去从事其他产业的生产,这就需要整合土地资源,注入科技元素,减少人工投入,加大农业机械化程度,所以打破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建立土地所有制改革试点势在必行。六是增强农业自身魅力,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吸引人才的方式就是产业的自身魅力,当各种新型惠农政策落地,才能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有更多的年轻技术人才投身农业,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内需和活力。

作者系基层工作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