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关乎广袤农村的繁荣发展和亿万农民的生活福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来自农村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王绍南,对乡村文化建设十分关注。他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也要繁荣文化、涵育乡风。“如今在一些农村地区,‘新文化’跟不上,‘老文化’逐渐流失,乡土特色和乡村气息越来越淡。”王绍南说。如何传承创新,培育既有深厚传统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乡村文化?王绍南认为,近年来,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逐渐成为中心村的“标配”。要充分利用这些硬件设施,以此为阵地建好文化队伍,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让农村有更加浓郁的文化气息、更加旺盛的人气和更加蓬勃的朝气。
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弘扬民族文化和产业振兴双重属性。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手艺不仅承载着乡村振兴的重任,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因此,发展广大乡村的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看来,对于很多乡村而言,缺的不是“文化”,而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和方法。而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提出,要大力保护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尤其是注重分类传承,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
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潘鲁生很清楚文化的力量,一旦传播成功让人们接受,就可能产生巨大的附加值。今年,潘鲁生的提案侧重于如何让乡村文化产业、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变成当代的财富、社会的财富,让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这个层面重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推广。
多年来,潘鲁生一直在民间进行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见证着传统民间文化的命运与变迁。结合他多年的调研和学术研究成果,潘鲁生建议政府出政策、专家出思路、村民出效益,由高校对口帮扶,对专业人才回乡发展实施鼓励政策,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多出务实经验,使村民享受到国家战略带来的实惠。
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也有类似的思考。在他看来,大力保护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不仅是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今年两会他提出了《留住手艺传承匠心——保护发展欠发达地区传统手工艺》的提案。在提案中,徐利明指出,不少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品类齐全,但现状堪忧,失衡严重,徐利明分析原因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薄弱、制度保障不足、本地人才流失、产业转化率低等几个因素。现状是,传统民间工艺制作多以家庭为主,仍维持着小作坊的生产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尽管少数手工艺及艺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但总体而言,传统手工技艺方面的知名品牌很少,对品牌的打造和保护尚处于摸索阶段。
因此,徐利明建议,要加强体制建设,打牢基础。如推广江苏苏州等地的成功经验,坚持“放水养鱼”,把发展传统工艺当成基础性工作来做。同时还要注意分类以加强保护传承。“对适合生产性保护但处于濒危状态、传承困难的代表性项目予以优先抢救与扶持,记录、保存相关资料,尽快恢复生产,传承技艺;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促其良性发展。”徐利明说。
徐利明还建议设立专项基金、发挥协会作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引入以及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多管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健康发展。此外,他建议将“非遗文化”普及课程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非遗相关管理单位应联合教育部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确定“非遗进校园”课程指导目录,将非遗项目课程固定下来,长期稳定实施。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依托地方院校推行工艺美术等职业教育,聘请非遗传承人从事教学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营造良好环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中国文化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