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史铁丑等:欧洲耕地撂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 作者:史铁丑 李秀彬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12 录入:王惠敏 ]

摘要:农地撂荒伴随的森林植被自然演替最早发生在欧洲。耕地撂荒严重影响农田土壤、粮食生产等方面, 且在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该文总结了欧洲耕地撂荒的定义、规模、驱动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对比分析了中国耕地撂荒的现象、成因和今后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 以期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0世纪后半叶, 全球山区人口持续减少, 出现大面积土地退耕现象[1], 直到今天, 欧洲、地中海地区、北美、日本等国家弃耕撂荒现象仍在持续。1995年世界粮农组织 (FAO) 给撂荒耕地的定义是“至少5年没有被农业生产或其它农业目的利用的可耕地”。2011年土地整理与土地储备国际研讨会给土地撂荒的定义包括:“没有使用的可耕地”, “2年或2年以上没有耕种的农地”, “没有时间限制的很长时间处于撂荒的可耕地”, “法律规定前一个耕种季节没有耕种、第二个耕种季节初始仍没有耕种的可耕地”, “具有农业或林业能力的土地没有正常理由而不耕种, 或者是因为管理或维护不当而导致破坏的可耕地”。综合国内外对撂荒地的定义及我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在我国, 耕地闲置1年以上、不能创造农业价值就称为撂荒地。有关中国弃耕现象的文献很少, 世界各地区有关耕地撂荒的研究以欧洲最为全面和典型, 因此, 分析欧洲耕地撂荒的历史、原因等问题, 可以对中国耕地撂荒的研究有所启示。

1、欧洲耕地撂荒研究

1.1 欧洲耕地撂荒现象

农地弃耕在20世纪初慢慢开始, 自50年代逐渐增加。农地弃耕发生的区域主要是西欧的山区、广阔的草原及东欧土壤贫瘠、难以开发的区域。2008年, 欧洲联合研究中心发布了对欧洲耕地撂荒 (Farmland Abandonment) 的详细研究报告, 认为近30年来, 欧盟大多数国家的农地使用面积显著下降, 这归因于农地弃耕, 另外的土地利用变化是由于植树造林和转为建设用地。农地弃耕的增加吸引了国内和欧盟政策制定者的关注[2]。

欧洲关于耕地撂荒的研究较多。在乌克兰西部, 耕地撂荒广泛存在, 2008年撂荒率达56%。1991年后, 社会主义时期利用的耕地共有6 600km2 (30%) 撂荒。耕地撂荒率因海拔和坡度而不同, 在海拔200~400 m最高 (>35%) , 在海拔1 100~1 200m最小 (<2%) , 在缓坡和平坦地形区撂荒率也较高[3]。在保加利亚, 共有1 053 202 hm2的1 996 701块土地撂荒, 在摩尔多瓦土地全部撂荒, 而在丹麦几乎不存在土地撂荒。在英国至今没有撂荒的区域;在法国, 农地有2 924.10万hm2, 撂荒面积为49.76万hm2, 撂荒比例为1.6%, 1993-2003年撂荒地减少了22%, 主要被城市用地或林地占用;在德国, 撂荒面积约25万hm2;在人口稠密的荷兰, 撂荒地面积接近零;在意大利, 土地撂荒被看做是一个严肃和复杂的问题, 撂荒率从利用农地的2%增至10%;在希腊, 土地撂荒问题严重, 118 251个农场的236 518hm2耕地没有耕作, 相当于希腊耕地面积的7%;在立陶宛, 2004-2005年估计有50万~60万hm2农地没有耕种[4]。

易受撂荒威胁的土地类型:在英国, 高山地区未经改善的、天然和半天然的草地受撂荒威胁最大;在法国, 草地和传统果园以及非常干和非常湿、不适合机耕的土壤最易受撂荒威胁;在德国, 草地以及贫瘠的土壤和山坡地最易撂荒;在希腊, 受撂荒威胁的除了耕地还有粗放利用的牧场以及多山的、非灌溉区和偏远的岛屿;在意大利, 草场和非常干的土壤类型最易撂荒;在立陶宛, 草场以及湿土、沙土和其它贫瘠的土壤最易撂荒;在捷克, 乡下果园及重型机械很难进入的潮湿草场土最易撂荒[5]。

1.2 欧洲耕地撂荒成因

关于农地撂荒的驱动因素, Benayas认为首先是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 如农村居民迁入到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的新地区;其次是生态驱动因素, 如海拔和土地管理不当导致土壤侵蚀[5]。Prishchepov研究了俄罗斯1990-2000年的农地撂荒情况, 认为主要原因是粮食产量较低、人口密度小[6]。Stokstad研究了挪威北部的土地撂荒情况, 认为财富少的农民更易撂荒耕地;农场的大小, 包括承租的和自己的耕地, 对农民弃耕的决定更加重要[7]。地中海地区耕地撂荒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地理位置、农业结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Gellrich研究了瑞士山区耕地撂荒情况, 认为土壤耕层浅薄、陡坡和道路设施差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影响因素[8]。

欧洲的农地退耕取决于区域和时期。每个地区特殊的农业状况是历史、地理、人口、经济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弃耕原因通常是这些因素的组合, 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2]。为了评估弃耕地, 有必要考虑特定的时期和地区。考虑时期很重要, 因为一些农地弃耕因素直接与农业政策相关, 如农产品价格或投入成本;农地弃耕也与社会、历史和经济因素有关,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新成员国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农场大小、土地私有化、市场组织不同, 则农地弃耕状况也不同[2]。

1.3 欧洲耕地撂荒的影响

土地撂荒对国家的影响方面存在两种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土地撂荒对区域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小, 如保加利亚、瑞典等;部分学者认为土地撂荒对国家的影响较大, 如塞浦路斯, 消极影响主要包括农业部门对GDP贡献降低, 从乡村到市中心居民的流动没有严格限制, 其它经济部门的农地利用受到影响。通常, 很难建立撂荒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为一系列的政策可能会决定是否发生土地撂荒[3]。

2、中国耕地撂荒研究

2.1 中国耕地撂荒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 近20年来我国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并有相关调研或报道的研究地点多达161个, 涉及107个县 (市) , 遍布全国21个省 (区、市) 。例如, 2000年安徽省土地撂荒面积为9万hm2, 占总面积的1.2%, 生产条件较差的江淮地区高达5%~10%;2000年湖北省季节性撂荒面积达13.3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4%左右;江西省撂荒面积为4.3万hm2, 占现有耕地的2%左右[9];重庆市2000年土地季节性撂荒达12.6万hm2[10];我国西部的陕西、宁夏、内蒙古与新疆等地也存在耕地撂荒现象, 2003年陕西省米脂县石沟镇有533hm2耕地撂荒[11], 榆林市城外的三岔湾村耕地撂荒333hm2[12]。

2.2 中国耕地撂荒成因

第一, 青壮年农民工外出务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过剩, 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 留守农村的主要为妇女、儿童和老人, 造成弃耕、撂荒现象。第二, 农村人口迁移。某些山区的农村, 由于地势较高、交通不便、水源缺乏、地质灾害等影响, 农户选择迁至交通等条件较好的地区, 或在城里定居, 导致原居民点附近的耕地很多被撂荒。第三, 野生动物的影响。由于国家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野生动物增加, 对农作物破坏严重, 甚至造成大面积耕地颗粒无收, 农民不得不将部分林地边缘的耕地弃耕。第四, 农地边际化。坡度较陡、土层浅薄、离家较远、交通不便、地块较小的耕地, 称之为边际化农地, 农民首先可能减少对其投入, 造成集约度下降, 致使耕地弃耕和撂荒。

2.3 中国耕地撂荒的影响

(1) 有利于农田土壤的恢复。耕地弃耕相当于采用了休耕的耕作制度, 对地力恢复作用显著:能加大土壤的密实度, 减小风蚀作用, 抑制有机质吹蚀量;还因土壤重新长出植被, 根系固定土壤, 也减弱风蚀作用, 加厚土壤腐殖质层, 增加有机质含量[13]。

(2) 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从经济学层面分析, 土地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资源, 耕地撂荒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且被撂荒的土地中相当一部分是良田, 撂荒后单是减产粮食的损失也相当惨重。另外, 大量的抛荒地也加大了森林火灾的发生率, 造成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又一隐患[13]。

(3) 与国家政策相矛盾。一方面, 农村耕地撂荒面积逐年增加,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另一方面, 国家又推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 在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以增加耕地, 农村废弃房屋复垦为耕地后仍无人耕种,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3 欧洲耕地撂荒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1) 开展撂荒地调查。在我国, 耕地撂荒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撂荒地在过去几十年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欧洲很多国家都有撂荒耕地的官方统计数据或估计的数据, 而我国至今还没有撂荒耕地的官方统计数据甚至是估计的数据。为了摸清我国撂荒地的数量和空间分布, 急需开展大范围撂荒地遥感调查, 应采用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多种遥感技术和方法, 尽可能使我国撂荒地的调查技术有突破性的发展[14]。

(2) 分析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耕地撂荒的驱动因素包括供水条件恶化、水土流失、常年干旱、土地沙化和风沙掩埋、土地盐碱化、农村劳动力流失和人口迁移、野生动物等影响。中国疆域辽阔, 不同地区、省市耕地撂荒类型不同, 影响因素各异, 分析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 才能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3) 预测耕地撂荒的发展趋势。一方面, 随着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 部分农户搬迁至城镇, 劳动力减少造成耕地撂荒;另一方面, 农村中种植耕地的主体仍以老年人为主, 随着这一代农民的逐渐衰老, 劳动力逐渐衰减, 耕种范围和面积势必减少, 也可导致耕地撂荒。分析近些年耕地撂荒的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 可以预测未来耕地撂荒的发展趋势。

(4) 针对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弃耕撂荒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 即农民外出务工要远远高于耕种土地的收益。对此, 可以考虑采取以下针对性的对策:1)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加大种粮补贴力度, 使农民种粮有利可图;2)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提高和改善农业灌溉、排水、蓄水条件, 提升现代农业设施水平;3) 加快土地流转机制, 鼓励发展专业化、区域化生产, 并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植,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4) 对于对农作物影响严重的野生动物, 可适当捕杀, 防止生态环境改善造成野生动物过快增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3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