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鸿雁:城市化理论与工业化的嬗变

[ 作者:张鸿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19 录入:吴玲香 ]

——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启示

从1980年到2012年的30多年里,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在重走西方国家与工业化重叠发展的老路,而且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实践在相当程度上也在重现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曾经遇到的种种挑战、困境以及由之伴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同当代中国学者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天翻地覆般的经济社会变革充满未知与困惑一样,19世纪西方的学者也以类似的心态来审视城市化这个工业化带来的现代性景观所表征出来的对传统社会、乡土社会的根本性改造:一方面,势不可挡的城市化塑造了全新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展现了人类文明再造自然的伟力,进一步坚定了工业文明下对未来社会“人定胜天”的信念;另一方面,汹涌而至的城市化进程也意味着全面进入“城市文明”时代的人类社会与以往温情脉脉、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的乡土共同体社会彻底决裂,进入了一个充满竞争的、尔虞我诈、原子化的现代人类丛林社会,如与城市化进程如影随形的城市贫民窟、城市犯罪、城市道德沦丧、家庭解组等现象也随之而来。

正是在直面西方城市文明进程的冲撞下,19世纪中晚期到20世纪早期,欧美社会学家纷纷以自己的独特视野与深刻的价值关怀对这个全新的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的睿智思考,如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看到了城市文明中的阶级剥削与阶级斗争的社会阴暗面,埃米尔•迪尔凯姆观察到了社会分工不合理所导致的阶级冲突的城市病理现象,马克斯•韦伯则注意到了理性在现代资本主义城市中的巨大力量,格奥尔格•齐美尔敏锐地嗅到了货币对现代城市人格的深刻影响,斐迪南•滕尼斯发现了与乡村共同体截然不同的城市“社会”……可以说,城市和城市化是当时西方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领域,也正是这些经典时期的社会学大家奠定了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基调,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尽管欧洲社会学思想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城市现象的独特思考,然而,他们始终是以单个人的力量、感悟思辨式地对现代城市文明作出自己的诊断。当社会学的火种由埃尔比恩•斯莫尔、威廉•托马斯以及罗伯特•帕克等人传递到芝加哥大学的时候,欧洲个体户式的城市研究才正是被芝加哥学派组织化、团体化、规模化的现代城市研究所取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正是立基于芝加哥这个美国城市缩影,以托马斯、帕克及其学生为主体的芝加哥人开展了大规模的实地城市研究,深入地诊断城市化引发的城市病理,系统地提出了他们对当时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问题的药方。故在此,我们打算重温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研究的贡献,借鉴他们在城市研究上的不朽的经典成果,来丰富我们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理论科学性的思考。

就芝加哥学派的城市化研究而言,主要体现为伯吉斯的“同心圆”都市生长结构理论,以及霍伊特的扇形理论和哈里斯-厄尔曼多核心理论。就学派的城市移民适应或者美国化研究而言,主要体现为托马斯在这一问题上的进步主义立场,以及学派针对不同肤色如白人移民、黑人移民和亚裔移民在适应美国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境遇及其美国化的艰难之路。就学派的城市问题研究而言,集中体现为托马斯对城市问题中社会解组问题的解释上,指出情境定义在移民犯罪中的意义;帕克则主要从社会控制与集体行动的角度分析了移民的社会整合问题;而伯吉斯关注的主要问题则是城市社会中婚姻家庭的解体以及由之伴生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匠工营国 2018-10-1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