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起源于前段在浏览网上“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改革消息时的一个反思:农村土地撂荒是因为土地流转困难还是种地不合算呢?于是,我对我授课过的几个县区(隶属湖南中部某丘陵地级市)的农民大学生微信群做了一次调查。下面就是基于我的一手调查再结合网络二手三手材料写的一些思想。目的是抛砖引玉,促进有关人士进一步深入考究和实证。
1、中国人“吃”的情况仍然令人非常忧虑吧?
在百度上输入农产品进口,跳出来的数字都有点吓人。如,“ 2015年我们粮食缺口500亿斤,但却进口了2500亿斤,201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为1875.6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60多亿美元。”“农业部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粮食产值将上升到5.54亿吨,缺口将加大到1亿吨以上。”
有学生给我拍照片说,他们那个地方的国家粮库每一台粮车、地磅都生锈了。今天一朋友讲一新闻,听上面说要核查战略储备粮、结果有的粮库就失火了。这两消息对比一下,我们就担心许多战略储备粮库有多少是空壳壳呢?
想想管仲曾经玩过的粮食贸易战,想起曾经美国人提出过的石油帝国主义和粮食帝国主义,再想想一个美国人1994年提出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人?”
我们会不担忧么?
2、耕地红线守住了么?
冲垮耕地红线的力量有:
第一,扩城(就是将农村土地纳入非农用地以土地财政搞基建和养人),包括小城镇化;
第二,农村幼儿园、文化馆、村办公场所等公益设施建设;
第三,农村旅游设施建设(如各样的名人故居复原和复古建筑等);
第四,城区污染企业搬家到乡下(如某市的化工厂和冶炼厂就这样“下乡”了);
第五,落后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和劳力密集企业;
第六,铁路公路飞机场建设等;
第七,暴发户等“出息了的人”为显富乡下建别墅(有的村为了让本村走出的领导富翁搞到钱回家修路等,就给他们在本村建别院别墅修祠堂等),
第八,其他。
我没查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也没进行抽样调查,但依据以上现象,对耕地红线忧心忡忡。
3、耕地撂荒现象有多严重、原因是什么呢?
我调查时出的题目是:
(1)、农村土地撂荒到底多严重,如去年您村的菜土荒掉比例多大、耕田闲弃比例多大?
(2)、熟土耕地撂荒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是劳力不足,还是农作物价格太低,还是土地耕作规模太小,或者其他原因?
回答我调查的情况概述如下:
关于村土地撂荒的问题有12个村的人做了回答。回复如下:
摞荒半成;
百分之5左右;
百分之三十;
我村荒掉的比例1%;
土地摞荒厉害,以前开荒种地现在除小量方便、水资源好的有人耕作,其余大多都荒废(我将其定为60%);
菜地80%,耕地20%;
撂荒菜地85%,耕田30%;
撂荒的耕地估计百分之十左右,撂荒菜地估计百分之五十左右;
耕地撂荒比较少,大慨占总耕地的25%.菜地撂荒比较多,大慨占60%左右;
菜地撂荒最少百分之八十以上,农田撂荒百分之四十以上.
小计:耕地平均撂荒27.1%;菜地(熟土)撂荒41.6%。
看来,土地撂荒比我们想象的严重。不过,我认为,土地撂荒起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提高生态效益的作用---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有19个村的19人做了答复。按给出类似答案的人数多少排序,将土地撂荒原因归纳如下:
12人认为是农作物或粮食价格低、收益低或成本高或有悖于等价交换,另外还有4人写得是农产品销路问题或不好上市;
10人认为,水利设施落后或年久失修或缺水靠天吃饭。
10人认为,缺劳动力,或者因人口老龄化、或因轻壮年外出务工、或因耕作太辛苦、或因年轻人缺种植技术和不喜欢农业,等等。
5人认为,不适合农业机械作业或技术水平低,或因丘陵地区或因大部分农田没有改造等。
3人认为,土地流转难、不容易形成规模种植。
1人认为,农产品的包装、运输等跟不上发展需要,农产品的品牌打造困难。
1人认为,农村缺少平台或者社团组织能把生产技术、物流、电子商务、政策支持、市场信息等等统一起来,达到资源共享。
1人认为,农民集聚镇上对偏远土地的耕种很不方便。
看来,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还不是土地流转困难、而是农产品价格低、水利设施落后、轻壮劳力不足。因此,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抓手应该也是这个方面。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农民朋友通过土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经营,有的甚至流转了几百亩乃至上千亩或更多,但这些大户的耕地也同样存在撂荒的问题,其原因有不会经营的或规模过大管不过来的,有确实因农产品卖不起价钱---菜烂在地里、果子烂在树上的,有流转后物价降低开工不如闲着的,等。这间接证明,农业问题不是简单的组织应该规模化的问题。
当然,我也问道:通过土地集约经营(规模化+现代化)是否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回答该问题的3人都持赞同态度。可见,集约经营的方向是正确的。不过,有1位农民朋友也提醒我:这个适当规模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而变化。比如:一个人,全程机械化种植水稻,适合种80亩水稻田,种多了顾不上来势必影响产出;夫妻二人经营种养结合类的农场,适当规模是在100~200亩。可见,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必须因地制宜。
附注:我在调查中还发现,土地撂荒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圈地占地---既不给农民补偿款项(或土地转性手续未办、或办了但土地未及售出等)、也不允许农民流转使用。
4、实现土地集约经营就必须克服一家种几亩地的传统模式,那么,土地流转在所难免。
那么,土地流转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我出了9个答案,有27个村的27人做了选择,下面是大家的选择情况。
(1)地形不适合机械耕作,所以,不必规模化经营,17人选择。
(2)有人愿意集中土地但因钉子户而不能连片(1人认为,很多人容易得红眼病,生怕别人赚了钱,便宜让人家赚去了),所以放弃,14人选择。
(3)农民嫌流转的钱少、不愿意转(有人还认为,有个别50和60后对耕地有情怀且又占着好地的人不愿意流转土地),13人选。
(4)水利失修,13人选择。
(5)没人接手,8人选(其中1人认为,因种地收入大薄,产品销路不畅;1人认为,没有好的项目,接的人不敢接,转的人不愿意转;还有1人认为,大部分人都不讲理,更不懂法律)。
(6)池塘水库被承包,种地大户灌溉权利没保障,5人选择。
(7)流转手续复杂,一家家谈判太麻烦,5人选择。
(8)村干部不帮忙,2人选择。
(9)其他原因有:
1人认为,对集体的活动有抵触情绪。
1人认为,怕改变用地性质,对国家政策缺乏前瞻性,对农村经济发展前景认识模糊,怕将来无耕地可作。
从上述情况看,土地流转困难的第一大原因是(2)+(3),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者)不愿意将土地转出去,固然钉子户的存在是个大问题,红眼病嫉妒心固然起梗子,但不信任集体和对未来非农前途缺乏安全感也是重要原因;第二大原因是(4)+(5),即水利失修和没人接手(水利失修肯定让人不愿接手愿意流转出来的土地;如果考虑到(6)(8)项即灌溉权利没保障、流转手续复杂这2条,则可以将没人愿意承接流转土地的因素上升到土地流转困难的第一大原因);第三原因是(1)地形不适合机械耕种、不必规模化经营。可见,流转需求方不足的问题比流转供给方不愿的问题要严重(因为(1)不适合机械作业更可能是流转土地需求方担忧的事情)。
当然,不愿意流出和不愿意流进的供需双方的具体原因有待于深度调查。但是,从这个简单的调查可以发现,因为没人承接承包地流转是主要因素,因此,对照前面的3个部分的调查,可以说,进一步强化了上面提到的看法: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不是土地流转的产权政策改革,而是农业收益的保障与水利设施修复与建设。
5、农村基层组织到底是较大好呢,还是较小好呢?
在此次调查中,我听到了这样一种意见:
要以组(过去的生产队,现在喊村民小组)为基层单位,减少村两委人员及其相关事务权限。类似以前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其理由是:
第一,政府的各类补贴被乡村一级截留,今后应由组上自己负责;
第二,现在的村太大,群众不好监督也监督不了(如对虚报多领、群众也不知情),反之,所在小组一级更容易实现真正的民主自治、彼此情况更熟悉(虚报的问题更容易发现);
第三,现在信息技术发达,组上的对公账户一可以更公开、二也让县乡政府低成本管理;
第四,农村土地流转也以组为集体决策单位、协调更容易。
自此调查发现,农村村民自治等乡村治理问题是很严重的。这位一村一大的农民大学生的缩小基层治理到以组为核心单位的建议值得重视。
结束语:中国如果将来有1亿吨粮食缺口等,那么,国家安全隐患巨大。如何保障国家的“食物”安全呢?从我们的调查看,“三权分置”等农村产权改革不是当务之急,解决农业发展的关键首先是农产品的价格要高于成本、确保农业具有一定的比较收益优势,其次是农业水利设施的改善和完善、第三就是农村治理的健康化。农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不能把地权当做万能钥匙了。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管之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