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卷帘门在勤惜小学拉起,隔开了两群孩子——一边是800多位曾就读于当地俗称“菜小”的立新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另一边则是因学区房政策就近入学的400来位“新苏州人”子女。(新京报 08-31)
一道卷帘门把昔日的勤惜小学一分为二,一边是拥有苏州户口的勤惜小学学生走正门,而走侧门的是立新小学的农民工子女,既在两校学生中引起了疑问,更是引起了双方家长的不满。这样的办学模式,不仅是伤害了农民工心,而且在其子女幼小的心中留下了伤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为如何办好义务教育指明了方向,也让无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看到了享有公平教育的希望。然而苏州的勤惜小学却用一道卷帘门把学校一分为二,一边是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苏州籍户口学生,一边是学校设施简陋的农民工子女,自然会被推上媒体的风口浪尖。
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紧缺的状态,自然成为拥有苏州户口或通过购买学区房的新苏州人的特权。然而农民工也在为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因学历、技能的制约,他们的收入只能解决自身的生存,还无力通过购房来改变子女受教育的环境。因而他们更需要党委和政府的关爱,其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力也应引起社会的关心,才会在其幼小的心灵积聚为中华振兴而努力学习的正能量。
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应成为党委政府的题中之义。如勤惜小学在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的同时,发挥“银发”教育资源的力量,将勤惜小学与立新小学进行整合,让农民工子女与拥有苏州户口的学生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力。才不会因一道卷帘门成为双方家长心中解不开的结,才会医治好学生幼小心灵的伤痕。
虽然国家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采取了有效措施,解决了其上学的难题。然而苏州勤惜小学出现的“一校两制”,暴露了农民工集中地子女上学的问题。因而要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普通公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倡导教育优质资源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共建、教师资源互派,把招引优质教师资源与发挥“银发”教学资源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