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4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集中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的理论逻辑
首先,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判定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三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遵循。斯大林否认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从而把原苏联模式凝固化。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认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这是对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实践限制和思维局限,那时候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歧途。
可见,仅仅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还不够,还应当找到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贡献,就是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方式——改革。即通过改革摒弃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创建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摒弃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创建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新的上层建筑,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完善。
其次,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面理论旗帜,一个总的指导原则。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说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大胆实践、尊重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实践标准。从方法论角度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主观符合客观,就是要注重实践,勇于实践,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又包含制度创新。
所谓改革,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解放思想不仅是改革的前提,还是深化改革的保证。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要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因此,解放思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而且还是一种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眼光和理论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改革开放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
首先,从国内背景分析。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在经历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这一重大曲折后,我们党积极反思“文化大革命”出现的原因,思索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方向和路径。
在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党和人民终于迎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次会议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思想的严重错误,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又踏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其次,从国际背景分析。当时世界的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提供了必要的国际条件。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斗争高峰已过,绝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都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独立的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在政治革命以后,必须要转变观念,由破坏一个旧世界转变为建设一个新世界,做到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也就是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赢得人民的支持,进而巩固新生的政权。
经济全球化的初露端倪以及飞速发展,为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同时,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伴随着西方殖民历程发展形成的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基础上,世界各国的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这使得各国的生产过程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市场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细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生产要素,如资本、科技、原材料、人力资源等交流日益密切,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快速交通体系的建立、网络的兴起使得经济全球化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时代,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发展壮大自己,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对外开放,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发展自己,也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最后,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造世界奇迹。1978年,我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当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156美元,当时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人均GDP平均数是490美元,我们连它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中国在1978年底拥有10亿人口,其中81%是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84%的人口日均生活费达不到每人每日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而且,当时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中,进出口贸易中出口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进口占5.6%,两项加起来只有9.7%,也就是说,当时我们90%以上的国民经济跟世界经济是不相干的。就是在这么低的起点上,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改革开放40周年时指出,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