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计永超:习近平三农思想在安徽的发展与实践

[ 作者:计永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30 录入:王惠敏 ]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安徽“三农”问题,先后三次来我省调研考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

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不断抓出新的成效。 ”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第一次明确提出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问题。我省各级党委坚持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以上率下、真抓实干,真正发挥“头雁效应”,集聚强大合力。

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什么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第一次提出什么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最大政策”,并提出了“三个坚持”的要求。我省遵循这一新论述积极探索。一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开展“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省家庭农场7.7万余户,位居全国第一。三是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合肥市在全国创造了农村产权交易的“合肥模式”。 2016年,金寨县成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

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土地经营权流转“三个相适应”的重要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 2017年12月1日,在天长市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认为该市“为全国创造了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截至目前,安徽全省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村数已达1253个,覆盖所有县(市、区)。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重申了农村改革“四个不能”的底线,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原则。我省遵循这些原则坚持进行系统改革、整体改革、协同改革。尤其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林长制,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三是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天长市是全国第一批医改示范县。 2016年,在该市召开了工作现场会,推广天长医改模式。目前,全省医共体扩大到66个县(市、区)。此外,我省财政、金融领域也开展了配套改革。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大任务”,“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新时代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发展的“3大任务”,也是比较集中阐述了新时代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现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我省明确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目标任务。一是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目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5%,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三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在政策上,“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新时代第一次集中阐述农民增收问题,并且明确了“两个不让吃亏”的政策底线,是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我省坚持增加农民收入,多环节发力。 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758元,增速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8年高于全省城镇居民。

关于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寨县走访调研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关键是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我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目前,全省贫困人口降到120.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2.2%。

关于乡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要体现农村特点,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不要把乡情美景都弄没了,不要把乡村传统文化都搞丢了。 ”这些论述指明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我省是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省。全省始终坚持着力构建统筹城乡规划新机制,着力构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新机制,着力构建城乡环境治理新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着力构建村庄长效管护新机制。已建成了全国唯一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政策性担保体系。

关于农村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乡情千差万别,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合力,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优先方向”,第一次提出要树立“四个治理”的新理念,是从国情出发对农村基层民主、基层管理理论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我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农村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看一看,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广大农民贴心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明确指出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对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战斗堡垒作用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我省制定实施了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意见和农村建设标准,做到“干有目标、做有标尺、评有依据”。实施农村基层党建保障工程3年行动计划,把基层党建保障纳入全省33项重点民生工程,不断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安徽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