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良军:“产业兴旺”要名副其实

[ 作者:刘良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27 录入:吴玲香 ]

调研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的确给当前农村带来了很大变化。尤其产业兴旺方面,可谓战天斗地、日新月异。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地方本来属于粮食主产区或特色农产品功能区,当地农民群众有着悠久且丰富的农业生产耕作经验。但在产业兴旺的“旗帜”下,一夜之间要么耕地变林地,抑或成了水产养殖基地,完全脱离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实际,让村民群众也是忧心忡忡、怨声载道。

譬如,有村民群众直言不讳,原本水稻、油菜种得好好的,却突然要求我们改植经济速生林,说是木材效益更高更可观;又如,有村民一脸狐疑,大范围地变耕地为鱼塘,万一出现“鱼贱伤农”的情形,那我们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至于好好的原生态景观景貌,硬是大兴土木,按照城里宾馆的模样改造成“农家乐”,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因为“山高皇帝远”,交通不便、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恐怕建成之后也不大会有客人来。如此等等,说明当地政府急功近利、情绪焦躁,唯“政绩”是瞻,将产业兴旺异化成了“乱点鸳鸯谱”,背离了乡村振兴之“产业兴旺”的本意。

毋庸置疑,从过往的“生产发展”递进到今天的“产业兴旺”,说明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农业也必须平衡充分发展,除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之外,还应广泛地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通过三产融合、全面繁荣,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目的。换言之,“产业兴旺”目标要求的提出,实质是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潜力,进一步挖掘传统农业的内涵、尽可能拓展农业的外延,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对此,政府出面强行干预村民群众种植什么不种植什么,不仅曲解了“产业兴旺”,还因为违背了市场经济固有规律,有可能“吃不了兜着走”,导致原本和谐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变得紧张且对立。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立足当地乡村实际情况,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休闲则休闲的发展思路,既突出主导、特色农业产业,又适时补短板、强弱项、填洼地,让农村一二三产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譬如,纵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传统水稻种植业,基于以往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往往有产量无质量,导致市场价格偏低、村民群众收益不明显,只能勉强满足粮食数量安全的需求。现在按照“产业兴旺”的目标价值取向,通过精心培育、精准选购种子,从源头上保证水稻品质;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绿色、有机、无公害田间管理原则;在生产后期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于初级加工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让更多消费者趋之若鹜。由此,水稻种植便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发展”,而是贯通全产业链,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兴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物质保障与资金支持。因此唯有把握“产业兴旺”的科学内涵,确保不偏离、不走样,尤其不搞行政干预、强制命令,既遵循市场规律,又尊重村民群众的主导地位,“产业兴旺”才实至名归,而断然不会出现“产业失望”,乃至绝望。

(作者为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