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欧阳华洲:北小营镇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机制有特色

[ 作者:欧阳华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18 录入:吴玲香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顺义区北小营镇始终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顺义区美丽乡村实施意见》等市、区级工作部署,围绕“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目标,在提升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彰显文化特色、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北小营镇位于顺义区东北部,是顺义新城第30街区所在地,镇域面积5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万人,下辖17个村、2个社区。截至目前,全镇17个村中,8个村已通过美丽乡村考核验收,其中榆林村获评北京最美乡村。

(一)改善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

围绕顺义新城第30街区规划定位,由点及面,加大建设、管理等各环节的统筹力度,提升城乡功能品质及人居环境。一是建设美丽乡村核心区。改善交通环境,按城市标准完成30街区道路改造,同步完成电力、污水、中水等市政管线入地。编制电力规划,新建110KV、220KV变电站2座。新建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微型消防站及农村消防应急水源,健全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打造村庄环境样板街。二是全面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扩建顺义区第十三中学,镇级第二幼儿园已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可容纳325人的镇级文化中心,完善25条镇村公路出行条件,新建、疏通农村排水6.9万延米,完成全镇农宅单项改造5135户,新建太阳能浴室16间,实施17个村煤改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实现镇域全覆盖。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入户收集,实现全镇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规范清运、集中处理。

(二)疏解整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牢牢把握“舍”与“得”的关系,主动融入新版北京城市整体规划赋予顺义区的功能定位。一是紧抓“疏解整治”,清退低端产业。去年以来,累计拆除违法建设17万平方米,累计清退“散乱污”企业158家,完成水源地周边18家养殖厂(区)退出工作,全镇13家砂石厂全部关停,砂石盗采、非法砂石筛分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坚持减量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统筹利用。落实一般制造业退出政策,完成底数摸排及初步方案制定,推动57家低端水泥构件企业整体退出,探索将零散的建设用地指标向工业区集中,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预留空间。三是实施分类管理,推动农用地规范管理。突出农用地生态功能,大力发展景观农业。规范8147亩平原造林管护标准,规划平原造林提升工程,为乡村创造集休闲、娱乐、健身、生态于一体的绿色空间。

(三)突出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底蕴

挖掘镇域狐奴文化、农耕文化和渡口文化三大特有历史文化资源,实现美丽乡村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一是实施文化挖掘整理项目。探明北小营镇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此在基础上,各村进一步提炼出北府村“和”文化、前鲁村农耕文化、榆林村渡口文化、大胡营村高跷文化等村庄特色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向上向善的精神内涵。二是打造农耕休闲特色村庄。以前鲁村为试点,聘请专业团队,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确定“汉风古韵两千载,北方水稻第一田”主题,初步制定了“一带、六区”的村庄空间布局,按照“先地下,再地上”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宅基地建房,将前鲁村打造成有文化内涵、有产业支撑、有旅游亮点、有社区功能的农耕休闲特色村庄。三是丰富文化传播载体。推进张堪农耕文化园建设,一期博物馆项目已完工。建成榆林、北府、前鲁3座村史馆。沿顺密路、府前街分别建设文化长廊、历史长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扶持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胡营高跷发展和传承,恢复“三伸腰”贡米种植,进一步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理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阵地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突出示范带动,建立510人的农村优秀人才库,实行党员—骨干—干部的梯次培养模式,吸纳有头脑、能干事、得民心的优秀人才回村服务群众,带动增收。实施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完善农村双百分考核机制,使村级干部待遇有保障、履职有规范、离任有补贴、干事有激情。实行村级财务双托管和村务公开,促进村务工作透明化、规范化。二是推动农村协同共治。完善和深化“1+1+15”项目化管理,畅通党组织连接村民的“最后一公里”。在全镇范围推广村规民约,使村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法律、制度和行政手段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引导良好村风、民风到家风的细化渗透。

二、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不够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应规划先行,但目前因土地性质、功能区域、村庄特色等方面存在影响因素,无法依照规划实施建设,生态、文化、产业特色无法展现,村庄普遍存在“千村一面”现象。另外,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常常出现“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象。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在特定历史时期,北小营镇形成了砂石、水泥构件、种养殖产业,为地区经济做出了贡献。但随着社会发展,这些产业不再符合地区发展定位,破坏生态、安全隐患等问题凸显,亟待退出。现存砂石、水泥构件企业70余家,占地2500余亩,种养殖企业1090家,占地4000余亩。体量较大,情况复杂,现有退出政策吸引力不足,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乏统筹

由于整体设计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均衡,村庄中心区域比较完备,偏僻区域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大部分优质资源向30街区集中,其他区域内低端服务业无序发展,滋生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环境脏乱等问题。新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政策风险。

(四)村内背街小巷环境秩序有待提升

目前,各村中背街小巷基础设施差,村庄未进行土地规划,导致排水沟修缮与道路修整存在重复动工,生活污水未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存在污水横流问题,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环境脏乱,个别村杂物乱堆、门前乱栽乱种等现象普遍存在,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众多环境问题导致道路遗撒、垃圾渣土,边沟、路肩修整及垃圾入户分类收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影响镇域环境秩序。

(五)村民人文素质低参差不齐

就现状而言,虽然目前农村地区人口素质逐渐提高,但目前居住在村内的老年人较多,部分村民存在集体观念淡漠,法制观念较差,乱扔废物、垃圾乱堆乱放、公共设施易遭到破坏等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与美丽乡村发展目标不相适应,阻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三、今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下一步,围绕“智能新能源新城,生态宜居北小营”的发展目标,北小营镇要按照“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自下而上完善基础设施,由点及面做好景观提升,聚焦特色推动产业转型,以文化人提高村民素质”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提升规划水平,提升整体风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布局

根据国家、市、区发展要求,按照顺义区“十三五”规划中对北小营镇提出的发展要求,结合镇域具体情况,坚持高起点谋划,确保围绕发展大局。聘请专业团队,按照统筹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结合各村地理风貌、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统风俗完善各项布局规划,修订、完善具有北小营镇特色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生态保护、乡村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依据各村特点,完善保存乡村风貌,保留传统文化。确定榆林环境优化村、前鲁农耕特色休闲村、东乌鸡国学文化村三个先行试点村。由点及面,总结经验、完善设计方案、寻找发展规律,探明符合镇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打造“一村一品”。

(二)基础设施优先,产业均衡发展,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动力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化、规范化、高质量的标准,立足提升功能,按照衔接配套的具体要求,实现各项规划的相互对接。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内道路、坑塘、雨水、污水等环境提升工程,落实“河长制”,坚决消除黑臭水体,扎实推进“煤改清洁能源”,加快再生水厂、东府220KV变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永利小区改造、新建卫生院、中心区消防站建设3项工程。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发展,加快淘汰水泥构件等低端产业,腾退产业用地,统筹推进集体土地整体利用。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培育壮大汽车零配件、文化创意两大产业集群,紧抓智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机遇,将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聚焦观光农业、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以张堪农耕文化园、君德益等重点支撑,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全面提质增效、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整治建设与产业推进完美结合,保持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有持续生命力。

(三)强化生态监管,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整体面貌

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更要提升监管水平,严把环评关,凡是不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部署和生态立镇原则的项目,坚决不予准入。强化环保执法。加大对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建筑垃圾污染等问题的执法处罚力度。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违规建房、私搭乱建行为的整治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改善人居环境。

(四)发挥主体作用,坚持建管并举,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体系

建设美丽乡村,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守护“美丽”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村规民约等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积极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引导广大农村居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中。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的塑造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使村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统筹调动各部门参与建设、管理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强化党员意识,给党员交任务、让党员做承诺、给党员定责任,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河道保洁要建立健全各项管护规章制度,落实专项经费和责任主体,切实加强管理和维护,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五)塑造乡风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美丽乡村建设,要深挖村庄的文化底蕴,探索文化主线,按照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有机统一、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的原则,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民俗,使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着眼提升农民群众素质,大力倡导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破除农村陋习,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新农村精神风貌。

(作者系顺义区北小营镇党委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农村经济 2018年第五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