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记者:我们国家的种子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近一段时间,媒体很关注我们国家种子企业进入全球种业第一梯队,以及有一些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收购案例。那么,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建设现代种业,您认为还需要在哪方面作出努力?谢谢。
我国种子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场主体
张延秋局长:我想说三句话:第一,中国种业与自己相比发展的很快,现在我国种子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场主体,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净资产 1 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比 5 年前翻了 1 倍。人才实力不断提高,种子企业科研人员的比重大幅度增加,骨干企业年研发投入达到了销售额的 7.2%。另一方面,品种自主能力大幅提高,刚才余部长也介绍了,我们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占比面积达到 95% 以上,自主选育的品种占到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近几年,我们也选育了一批比先玉 335 更优良的玉米品种,玉米自主研发品种的市场份额由原来的 85% 增长了到 90% 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自主品种由过去的 80% 增长了 87% 以上,可以说,我们跟自己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种业的差距还很大
这几年,全球种业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种业正经历着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国际种业巨头纷纷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重组浪潮,拜耳收购孟山都,杜邦与陶氏合并,全球种子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向跨国巨头集中,推动了优质资源整合、优势业务重组,种业与农化、信息、生产服务等领域融合发展,领先优势进一步放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种业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尤其在科技创新上,全球最先进的品种研发技术仍掌握在孟山都、陶氏杜邦等少数几家公司手中,他们的研发投入很大,我们具有一定规模的 1500 家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也就是 33 亿人民币,孟山都一年的研发投入的量就高达17亿美元,将近 100 亿人民币,从国际上比,我们的压力还很大。而国内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最多的隆平高科,每年仅为 0.5 亿美元。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距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面向未来,建设种业强国,我们信心更足
这几年,我们种业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走过了国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走过的路,尽管竞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但我们种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充满信心。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中央对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做出了部署,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把种业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广东、湖南、江苏、山东、吉林等省都在加快推进种业强省建设,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二是种业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目前我国已经在基因组编辑、大数据等技术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加上我国现有建制化的科研单位和人才队伍优势,只要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进优势科研资源与企业研发体系的有机结合,就可以迅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种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是种业强国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近几年,随着我国种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我国种业发展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下一步,我们种业将会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更大的力度、更加开放的姿态,出台更加积极有力的开放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种业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相信,建设种业强国,令人期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老田微农技(微信公众号)2018-06-0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