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贺建增:三亲教育生态村与生态生活

[ 作者:贺建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6 录入:吴玲香 ]

建设生态村的基本共识

我们到底要建设怎样的生态乡村?

在过去三十年间,全国上下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有过很多困惑,乡村振兴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发展工业?是为赚钱?

2005年,我回乡村种地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带着农民勤劳致富。但若干年后,我发现这个方向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让农民不离乡土,安居乐业,过得有尊严。这才是我们建设生态村的一个基本共识。

为什么会形成这么一个共识呢?因为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乡村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致富,尤其是以旅游为主要发展目标的村庄,部分村庄里的农户往往在短短两个月或三个月,收入就高达20-30万元,但最后的结果是,在旅游旺季非常忙,非常累,另外的大半年没事干。人在做钱又闲着的时候容易无事生非,带出很多社会问题。

三亲教育生态村的四要素

我们对于三亲教育生态村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环境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

这四个基本要求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三农”问题的认知。农业本身不是一个通常的行业,而是人类与地球母亲连接的脐带,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注定了农业不能与其他行业相提并论。我们没有通讯行业,没有手机,只不过大家联系不方便;我们没有汽车,就多走几步路。人类几千年来都这样子过来的,也没有灭亡,但是如果没有了农业,那人类就没有了。

在中国这样的原住民社会做农业,一定是农民的事,不是企业和资本的事,企业和资本想介入农业这个领域,一定要做农民做不了的环节,譬如说技术研究、系统集成、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与农民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这样的结果是农民好了,企业也有生命力。

农民做农业一定要以村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组织,这样才能做得起来。我们回顾一下,中国乡村衰败的历程,实际上是根源于一家一户的一盘散沙状态。1980年-1986年期间,是因为释放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那六年间,中国乡村的农业增长得比较快,但1986年之后就进入懈怠期,到了1992年中国乡村逐渐衰败,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每天有100个,每年接近4万个村落在地图上消失。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的。

中华文明的根在乡村,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乡村,我们所有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都是在乡村长出来的,所以我们的乡村振兴,必须是农民以乡村为主体,团结在一起,这就有了力量,在汪洋大海的资本市场里奋力抗争,而不至于被淹死。只有农民团结起来,乡村才具备振兴的基础。

由此可见,“三农”本是一件事,而非三件事,只有把这三件事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们为此制定的解决方案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县着眼,以村着手,同步实施有机农业生产、生态乡村建设、人文社会回归这三个版块的内容。

1、全域有机农业生产

实现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基因不进村。这样的村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已经逐渐做到了十几个,目前这样的乡村主要分布在山西。今年已经影响到全国11个省的30多个村庄,这些村庄在未来的几年内将逐步实现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基因不进村这一目标。

全域有机农业生产指的是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为一体的有机生态产业循环体系(一产);并且把农产品的加工本地化(二产),农民如果把农产品作为原材料卖掉,农民的收入毕竟有限,只有把副加值比较高的加工业落在乡村合作社,或者农民自己的加工作坊,农民的收入才能真正的提高;再加上乡村的服务业(三产),关于这一部分,我后面再给大家讲述。让一、二、三产形成一个完整的融合。

2、生态乡村建设

就地引导农民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村庄面貌,在村里做全域垃圾分类,污水源分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就能源的就地保障。

我们在城里有一种概念叫“离线建筑”,就是没有和外界连接的电线、管道,可以在一个建筑内生存。这样的生态建筑,在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的实现。但是我们在乡村可以率先实现“离线乡村”:整个物质系统的完整循环和能源共用的就地保障。

3、人文社会回归

做好有机生产和生态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文社会回归。

首先,建村社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组织,在这个基础上,农民可以团结互助,形成自身的内在动力,有机生产就可以做好了,生态乡村也可以建设好了。

同时,在乡里可以恢复乡村教育和传统乡村文化。农民离开乡村,是因为在村里赚钱少,赚钱难,但是消灭乡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没有了学校。我国从1998年开始撤点并校,很多乡村小学都被撤掉,或者把几个村的学生并在一个小学,或者直接撤掉,让孩子们去乡里面、镇里面上学。一个乡村一旦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学生,消失是迟早的事。我们现在在乡村里恢复的教学模式,是把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的三亲(亲情、亲乡土、亲自然)教育模式,注入到乡村的幼儿园和小学,让村庄逐步恢复教育体系,并且用这样的模式来提升乡村的教育品质。

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大城市的郊区都有,只不过在大城市郊区这样的学校收费普遍都很高,少的每年7-8万,高的每年可能十几万、二十万,但我们的三亲教育模式可以让农民在村里,不增加费用就可以享受这样的教育品质。目前开展这样教育模式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村庄有近十个。

在村庄里面开办三亲教育,以小手拉大手来振兴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

在乡村里设置内置金融,把农民的钱留在自己的家乡,自己来使用,就避免了目前银行从乡村抽血给城市企业使用的现象。

当以上几点做到,乡村的卫生医疗就不是问题了。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我们的乡村服务业。

我们所推动的乡村服务业不是那种星期六来,星期天走,或者小长假三天人挤人的乡村旅游。过去的20多年,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的旅游景点,其实95%都在亏损的,开发乡村旅游的情况就更加严重,基本上很少有人去,虽然也有某些村庄是搞得好的,例如陕西的袁家村、天津蓟县的郭家沟,周末、节假日的时候会有几万人进去消费。但这样的旅游其实对城乡都是一种伤害,城里人进来,带来的大量垃圾乡村无法消化;而旅客吃到的东西也非当地生产的,基本上都是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里批发的,因为当地村民的土地都已经流转给企业,农民变成了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不再种地了。所以我们要在乡村营造的,是一种全国人民都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家园。

农民做有机生产,第一目的不是卖,而是要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有机生活,富是余的才去交换或者销售。生活本身是一种载体,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是年轻时拼命赚钱,老来时拿钱买命这种模式呢?还是我们把自己的心回归自然,跟天地连接,跟祖宗连接,跟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建立连接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形成一个体系:怀孕以后在村里养胎,孩子出生后可以在村里坐月子,儿童上学、青年创业、度假、养生、养老……让乡村成为人生全寿命足迹的落脚点。

我们不是让城里人去拯救乡村,而是在乡村振兴后,反过来拯救城市人。就好像我们今天做生态农业,一开始很多人说我们是在拯救地球,但实际上地球并不需要我们拯救,我们这么做只是拯救人类自身,给人类自己留下一条活路而已。

原本过去几十年,人才单纯地由乡村流向城市,通过这样的体系,可以逐渐地回归到“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这种几千年来城乡人力平衡的状态。

实现三亲教育生态村体系的核心能力

1. 完全做到真有机生产,并且实现了有机农业不减产;

2. 土地不休耕实现土壤修复:中国自古之来,没有“休耕”这一说法,是过去的三、四十年中,某些不懂中国传统农耕的人从美国学来的,这种忽悠的技术还被国家某些主流机构接受并利用。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十八亿亩耕地需要休耕的话,那中国人就没饭吃了。我们真正的有机种植体系是不休耕就可以实现土壤修复。

3. 废弃物系统化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4. 保护传统自交种子;

5. 有机生产与生态乡村、人文社会相融合。

生态生活的要素

1、净心,修心,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2、亲情、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节能:室内温度夏天不低于26度,冬天不高于20度

4、节水:洗衣水循环利用,节水马桶,生态旱厕......

5、用酵素、茶籽粉、无患子制品......替代日化产品

6、垃圾:倡导垃圾分类,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7、纸巾:倡导少用纸巾,恢复使用手绢

8、光盘,不浪费食物

9、吃生态餐(有机餐)

生态餐的关键要素

1、食材:有机生态方式(有机标准、六不用)生产

2、烹饪方式:简化调料,不使用添加剂(味精、鸡精、蘑菇精、嫩肉粉、香精......)......

3、餐具: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使用塑料打包外送的餐具,倡导使用环保洗涤用品(酵素、茶籽粉、无患子......)

实现三亲教育生态村的社会价值

当我们整个系统完整地运作起来,通过我们的生活方式来引导生态村,至少能带来以下的社会价值:

1. 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机食品避免了有害残留对人的危害

2. 持续保障粮食安全:有机农业不减产,有机农业可以养活中国人

3. 完全杜绝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农业污染

4. 保护生物地理安全(顺天):世间万物,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 保护乡村,传承文明(爱人):产业扶贫的最佳模式,可以最大限度保护村庄村落,实现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了“中国在人类的生态文明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目标。当我们按照上面所说的要素,在三亲教育生态村和生态餐厅落实,并使两者完美结合起来,这个目标就有了基础,能真正落地了。

(作者简介:贺建增,衡荣农业创办人,衡荣有机农业研究院理事长,全域生态乡村技术集成中心负责人,三亲教育生态村项目负责人,耕读大学执行校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衡荣农业(微信公众号)2018-06-0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