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笔者参加省级课题“农村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活动,在探索、研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认为构建“校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班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色,生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长”(简称“三有”)新模式,可提高农村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效,易于推广、普及,现提出己见,与同行研讨。
一、校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年坚持,必须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学生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程教材。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的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成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理论思维的理念,它们是民族文化精华的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灵魂。编写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势在必行。编写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必须考虑学生年龄段,结合不同学段,编写相适应的校本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小学低年级应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提高教材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开展启蒙教育;高年级应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技能,开展认知教育;可设经典启蒙、古诗诵读、欣赏汉字、中华名人、传统节日、中华礼仪、民间艺术、名胜古迹等章节,逐步将各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加以序列化、体系化,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
二、班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离不开班级。班级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主体单位,所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班级要有特色活动,才能吸引学生,凝聚学生,产生共鸣。各班级可从环境布置着手,根据本班特色,开辟宣传传统文化教育专栏,使学生通过本班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展晨读经典,每天早上组织学生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在读中学,学中悟,体会传统文化知识的意境,形成本班诵读特色;组织传统文化宣传队,表演传统文化节目,以吟唱经典,演艺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魅力,形成本班表演特色;开展讲传统文化故事,把唐诗等传统文化典籍用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形成讲故事特色。组织书画兴趣小组,学习书法写古诗,既练字,又学古诗,越学兴致越高,越写兴致越大;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特点,教古诗学画画,再现古诗中的画意,越画兴趣越浓,形成书画特色。让学生在各种特色环境中学习传统文化,沉浸在传统文化特色氛围中,不断提升自我,促进传统文化特色教育活动在班级开展。
三、生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优化育人环境,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具有传统文化特长的学生。一是开展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喜爱读书良好习惯,长期诵读,日积月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吸收传统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提高朗读能力;二是开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读本背诵接力赛,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反映能力,提高记忆力;三是举办书法和绘画讲座,欣赏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培养学生业余爱好,促进书法和美术教学,提高审美能力;四是举办传统腰鼓培训班,学习传统腰鼓打法,领悟传统腰鼓之神韵,培养锻炼学生体能,提高传统文化技能;五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做好事;开展“随手莫丢素养,弯腰拾起文明”环境整治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乐助人精神,营造安全、和谐、整洁、美丽的环境,提高学生讲文明,做好事情怀。通过开展表演、竞赛、展览、实践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人文素养和本人特长,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独特魅力。
构建“三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新模式,促进农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神圣职责,要不断探讨研究,开展实践。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中心小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