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凤冈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本文立足凤冈实际,通过建模的方式,分析凤冈的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属于凤冈特色的道路,打造西部内陆开发新高地,同时分析两者为凤冈带来的经济效益,推动凤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关键词:凤冈; 红色文化; 绿色发展; 模型
1 凤冈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简况
锌硒茶乡,醉美凤冈。凤冈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延续着城市发展脉络,传递着城市发展的根基。凤冈县具有地域性历史因缘与现代生态养生的可持续发展属性。早在1200余年前就有银杏群落与古人相容而居,至今生生不息,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1.1 凤冈红色文化
凤冈的红色资源比较丰富,种类繁多。一是1934年10月中旬作为长征探路的先遣部队,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二团部分红军两支队伍先后经过凤冈。,从石阡转战到凤冈靠近乌江一带。1935年1月,为确保遵义会议的安全召开,中央红军红九军团派出200余人到凤冈琊川负责外围警戒,他们在琊川建立了偏刀水苏维埃,下设贫民委员会、抗捐委员会和除奸委员会。由于受红军长征两次到凤冈的影响,先后有进步青年刘国镒、刘俊明等50多人加入共产党,在凤冈及周边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为凤冈的解放作出巨大贡献。二是1939年3月,湄潭县地下党支部举办的第一期干部培训班由金千坝转移到凤冈何坝太极洞内举行,通过20天的培训为凤冈及周边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干部保障,宣传了革命思想,组织群众建立农民协会抗击地方恶霸的斗争。三是凤冈儿女抗日热血征程。先后组织8000多名热血青年加入抗战队伍,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是凤冈解放前后。1949年9月,川东特委指示成立中共凤冈县委,凤冈地下党组织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建立了地下武工队,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解放初期的凤冈县城保卫战、安村剿匪战、小河剿匪战、朱场剿匪战等等,巩固新政权的一系列战斗故事及战场遗址。五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毛主席对崇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批示、反映改革开发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等文学作品。以上组成了凤冈绚丽多彩的红色文化。
1.2 凤冈的绿色发展概况
凤冈县从十几年前“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到如今的“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幸福凤冈”,这是凤冈县绿色、生态跨越发展迈入的一个新境界。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幸福凤冈为目标,按照创模方针和“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标本兼治、创建并重、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力争把我县建成基础设施完备、社会管理有序、环境优美宜游、生活舒适宜居的城市。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0%以上,全县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第七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 传统模式中的红色与绿色的相关性发展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从传统模式中蜕变,然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凤冈县也不例外。根据上述凤冈县实际,把红色文化和绿色发展假设成两个变量,以“绿色发展”为横轴,以“红色文化”为竖轴建立一个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的相关性模型,如图2.1:
由于凤冈的红色资源不是零开发,所以图中的起点不是在原点,同理,绿色发展亦如此。如图中,处于开发期,传统的开发理念中,都是单方面的开发,所以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很平稳;处于发展期的时候,由于红色文化发展的需求,景区的开发需要实现片区的绿化,而且红色文化得到一定的传播,所以两者之间都呈现向上爬升的趋势;处于瓶颈期时,首先受限于地域的影响,两者开发在空间上受限制;其次红色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旅游的发展和红色文化没有进行更有效果的衔接和创新,致使两者之间的发展出现瓶颈期。这就是两者的相关性发展。
3 三维分析——如何走出传统模式的困境
要走出传统模式中的瓶颈期,就必须对上述模型就行改进,本文从宏观引导和外来文化这两方面进行三维分析。
3.1 宏观引导
所谓宏观引导,就是指政府通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宏观方面着手,兼顾微观方面,为当地的发展出谋划策。凤冈县当前的红色文化,一部分仍在传统模式中,如琊川。一部分宏观引导的植入,红色和绿色两者的发展在逐渐突破瓶颈期,如太极洞、崇新等。根据凤冈的实际情况,建立如图3.1模型:
要走出传统模式的瓶颈期,政府必须要做好宏观引导,根据图2.2,政府在做宏观引导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此时的绿色发展是处于生态协调期,即当地的绿色发展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更好的协调红色文化的发展。例如崇新精神的发展和田坝仙人岭的开发,崇新精神起源于毛主席对这个地方的批示及其精神,凤冈县委和政府根据永安的实际情况,发展茶旅一体化,使其绿色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为其红色文化走出瓶颈期找到出口,其茶海之心景区已发展为国家4A级景区。
3.2 外来文化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能是封闭的,必然会有外来文化的侵入。一是外来文化的主动性侵入,二是被动性侵入,即通过引进外来文化。政府在引进外来文化时,充分考虑凤冈实际,尤其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上,追根源,查历史,选精髓,打造“禅茶瑜伽”这张名片。根据凤冈的实际情况,由此可建立如图3.2模型:
外来文化的侵入要经过一个融合期,同时,红色文化的发展是要通过外来文化丰富其内容。绿色发展通过外来文化,形成新的城市面貌。文化的融合是要经过人民群众的理解,当地风俗的融通,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即图3.2中的融合开发期。如田坝的茶文化节引进瑜伽艺术,修禅艺术等;翠湖湿地公园,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传承红色文化。
4 双色经济效益
根据上述模型,凤冈的双色发展可以避免传统模式中的瓶颈期,走出一条凤冈特色的道路,同时也能为凤冈带来经济效益。
4.1 红色文化经济效益
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国力量,民族力量。所以当一个地区红色文化被挖掘出来,是很受旅客青睐的,这是广大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鉴于本文宗旨在于推动凤冈红色文化
和绿色协调发展,在此仅分析非传统模式下的红色文化经济效益,建立如图4.1模型:
红色文化所来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旅游业来实现的,根据上述模型推理,在走出传统模式发展的困境时,有一个缓和期,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当缓和期趋近尾声时,本土红色文化就会得到较好的宣传,例如崇新精神的发扬,最后又通过禅茶瑜伽的补充,使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进入增长期,间接提高财政收入。
4.2 绿色发展经济效益
绿色发展给县城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红色文化那么直接和快速。当绿色开始给县城带来经济效益时,是直线上升的。绿色发展具有持续性,比如当前凤冈县河坝翠湖湿地公园,其发展会形成以点为中心的向县城辐射,所以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呈直线状,见图4.2:
5 结语
本文立足凤冈实际,通过建模的方式,分析凤冈的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的关系,把红色文化和绿色发展假设成两个变量,分析两者之间和其他因素的变化关系,找到凤冈县红色文化和绿色发展的困境并找到走出困境的道路。本文所欠缺的是把红色文化和绿色发展作为两个变量,和其他因素一起分析比较单一,所分析的结果只针对片区,推广难度较大。
(作者单位:中共凤冈县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