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起,云南省连续开展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工作,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选举,选拔“三方面”人员进入乡镇党委班子。通过近年来的工作锻炼和实践,考录为乡镇公务员的优秀村(社区)干部和进入了乡镇党委班子的“三方面”人员,逐步适应了工作岗位,发挥了熟悉基层、群众基础较好的独特作用。
但随着工作任务和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等形势的变化,村干部短板日渐显露。集中表现在:一是普遍文化素质偏低,思考站位不高。大部分村干部全日制教育在大专学历以下,文字材料处理能力普遍偏低,缺乏对工作的文字总结能力,对相关的法规政策理解不够透彻,在工作中思考问题站位不高,不能从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的角度进行思考,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工作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二是角色转变不快,融入班子队伍不深。部分人员还没有把自己的角色从村干部转变到人民公务员、领导干部上来,对新角色认识不深,服务意识不足、工作状态不佳,认为自己才刚进入队伍,不会的可以慢慢学、慢慢做,距全面融入到公务员队伍中来还有一定的距离。三是工作能力恐慌,自身优势发挥不明显。基层工作事多且繁杂,村干部在长期的基层一线工作中养成了“大事小事一把抓”的习惯,缺乏统筹和思考,进入公务员队伍工作后,对工作考虑不够周全,遇到问题解决思路不宽、方法不多,工作按部就班,不能切实将丰富的基层经验运用到工作中来,自身优势发挥不够明显。四是部分人员缺乏担当,自我要求不够严格。村干部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村组工作和生产创业的时间相互融合支配,处于有事办事,无事休息的状态,部分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存在“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思想,对工作的热情不再那么高,遇事等靠思想严重,对公务员相关的纪律规定认识不足,自我要求还没有提高到应有标准,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自由散漫”的工作方式,对队伍形象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针对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村干部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对症下药,想方设法提升其能力素质,把政策用好。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能力素质,解决能力恐慌。坚持岗位培训与学历培训并举、到外地参观学习与到产业基地实践相结合原则,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经济、农业技术、法律法规等学习培训,组织和推荐人员到高等院校等参加政策理论知识、文字材料处理等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同时,教育引导村干部适应公务员工作转变和形势变化,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积累新的工作方法,拓宽工作视野,全方位解决能力恐慌问题。
二是精准选人用人,促进人岗相适,发挥能力优势。坚持把事业需要、岗位需要跟干部的个人品质、秉性和特长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人岗相适。坚持依事择人、“按事找人”和“对号入座”,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筛选出谁更适合,鼓励干部在熟悉领域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是严格考核管理,提高责任担当,推进工作落实。加强对进入公务员队伍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全面及时了解其思想和工作动态,严格惩治在岗不为、纪律涣散的行为。通过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其对工作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强化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力度,量化考核指标,建立实行履职承诺制度,使其自加压力,不断推进工作落实。
(作者单位:中共澄江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