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进展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良好开局。第一,面源污染攻坚初见成效。化肥施用总量2016年首次下降,农药使用总量两连减,畜禽粪便、秸秆、农膜等废弃物资源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打造了一批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样板。目前有40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100个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586个畜牧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及一大批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第三,取得了一批制度成果。制定修订了一批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批重要文件,国务院各部门出台了一批专项规划、行动和规章。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实现了粮食丰收。2017年粮食产量12358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这充分表明,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得当有力的,绿色发展与保供给、保增收也是可以兼顾的。
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政策评估
农业绿色发展仍然存在问题。第一,化肥施用虽首次减量,但区域分布仍不平衡。2016年,8省施用量增加、2省施用量持平、21省施用量减少;12省施用强度增加,19省施用强度下降。第二,农药使用量虽连续减量,但数据基准还不牢靠。由于农药制剂量不具有环境、健康意义,为避免统计数据与实际效果的偏差,应该使用折百量。第三,畜禽粪便方面管控有余、激励不足,要特别警惕新的环境风险。目前,我国禁养力度空前。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4.9万个,面积63.6万平方公里,累计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21.3万个。另一方面,我们的激励措施虽然得到进一步明确,但仍待进一步落实。
畜禽粪便方面管控有余、激励不足,导致了进一步的问题。以生猪为例,第一,生猪的数量在不断减少。2015年生猪出栏减少2685万头、2016年再减2323万头。第二,生猪养殖的布局发生了变化。生猪数量的减少,主要集中在南方水网地区,实际也是经济较发达地区。2015年,浙江、福建等几省贡献了40%的减猪量。国家规划中提到要把养猪大任往东北、云贵地区引导,从环境角度来看,要警惕“南猪北养、北肉南运”导致的污染转移。第三,用水压力问题。河北省在大力治理地下水超采,而紧邻的内蒙古却在大幅增加猪的养殖量,这就对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区域协调带来很大的矛盾。此外,秸秆焚烧几乎采取了最严厉的行政手段,但仍屡禁不止,关键在于资源化利用的路径还没有完全打通。
三、新时代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
新时代对农业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第一,绿色就是发展,绿色优化发展;第二,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民心的政治问题;第三,农业绿色发展要全要素系统推进;第四,农业绿色发展要有历史耐心,久久为功;第五,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
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关于生态与农业空间的冲突和融合问题。比如禁养区不能养殖、水源保护区不能使用农药的问题值得谨慎思考。生态是活的,农业具有生态功能,农产品供给仍然是农业的基本功能,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第二,关于种养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的问题。过去的规划更多注重吃进去的,较少考虑排出来的,即禽畜粪便污染问题。在中国,大尺度上以耕地面积作为养殖承载力测算的依据需要重新审视,因为无论是猪还是粪的分布在省级层面都不是均匀的,另外土地并不是唯一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还有水、气候等因素,应以最紧的约束因子为依据。第三,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整体推进问题。需要重新评估各地环境脆弱性,例如生猪转移后一旦引起北方地区地下水污染,其风险和治理难度将比地表水污染更大;在消费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种养布局的变化可能带来污染的转移,因此需要以生态补偿来弥补可能带来的环境不公平;农业绿色发展不只是农业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各部门全面推进落实各项政策。
作者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