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罗丞:以三个经济加速推进陕西农业现代化

[ 作者:罗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23 录入:王惠敏 ]

编者按:在2018年1月25日召开的陕西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陕西省代省长刘国中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陕西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西部网、陕西头条《专家谈》栏目特别邀请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罗丞博士,解读“三个经济”对加速推进陕西农业现代化的深远影响。

不久前,省委书记胡和平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随后,“三个经济”也被写入了2018年陕西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笔者认为,“三个经济”是学懂弄通并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陕西方案”,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陕西“追赶超越”和落实“五新”战略的重要抓手。

“三个经济” 为陕西落实“五新”战略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经济发展进入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向创新驱动转向”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又面临着前甩后追的严峻形势,“标兵”体量大、步子稳,“追兵”速度快、势头猛。如何杀出重围,破茧重生?“三个经济”在深刻认识陕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科学把握陕西下一阶段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陕西“追赶超越”指明了奋斗方向。

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践行“五个扎实”要求,落实“五新”战略的艰巨任务。这一任务要求我们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建设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当时当下,就是要整合人才、资金、技术、大数据等各种要素,依托航空、高铁、地铁等立体交通枢纽,发挥区位优势,建成“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硬科技等现代产业,确保陕西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扮演“更重戏份”。

可以说,流动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针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动能驱动、活力激发和市场开拓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为陕西落实“五新”战略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以“三个经济”助推陕西农业现代化

发展枢纽经济,加快产业集聚融合,增强农业辐射带动能力

以特色化为目标,加强功能区建设,稳定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产能,推进苹果、肉羊、奶畜、生猪和秦巴山区茶叶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以产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与配套服务组织集群集聚。以产城融合为依托,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域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打造休闲农业名牌。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等新业态;扶持建设优势农产品区域性产地批发示范市场,在全国建立“陕西优质农产品专营店”,完善省际间优势农产品联展联销平台。完善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加工、流通与消费对接逐步形成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体系。

发展门户经济,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业外向度

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规范生产行为,净化产地环境;强化生产过程记录,建立农产品身份识别、质量安全内控体系和追溯系统,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相互衔接、产地证明与质量追溯有机结合。

巩固果蔬、小杂粮、茶叶等传统出口产业优势,建设一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区),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鼓励建设农产品出口交易平台、境外农产品展示中心,用“互联网+外贸”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以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片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支持建立境外农业示范基地,开展农产品贸易活动及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农业全面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

发展流动经济,激活农业全要素,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鼓励农民就近就地接受职业教育;加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农民创业支持力度,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菅权“三权分置”有效机制。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办法,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农村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要素流动的产权关系。

建立健全与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涉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省产业扶贫基金、农业融资担保体系等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健全覆盖全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逐步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畜牧产品和经济作物农业保险覆盖面,创新开展价格指数、气象指数等农业保险。

统筹整合科教资源,建立陕西农业科技创新同盟。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和经营模式,组建“专家牵头、企业主体”的商业育种联合体;加快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西部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