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今年中央出台的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一化带三化”是省委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分析湖南发展现状,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作出的战略决策。然而,在新型工业化促进湖南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一些人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误区,片面地认为新型工业化就是抓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任务就是促进工业发展,忘记了“一化带三化”的战略任务,从而将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割裂开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唯工业化论”的主导思想。诚然,当前工业的放大效应明显,抓工业更容易看得到实际效益。但是,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离开了农业现代化这一基础,省委提出的增强湖南经济总体实力、加快实现后发赶超、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不重视农业的“唯工业化论”,是对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战略思路的曲解,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缺乏应有的战略思考。

    在“唯工业化论”思想的影响下,不少人认为抓农业是个“吃亏”的买卖,只有稳定效应,没有放大效应;既然中央把“三农”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不重视不行,但真正重视就“吃亏”。而真正不重视就不“吃亏”吗?无论你重不重视,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财政成本、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三农”的投入。

    当前,转方式调结构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而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的湖南,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亦成为当务之急。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扩大内需的最大市场在农村,而纵观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绝大多数的经济危机都会在农业上找到出路,农业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我们的“世界工厂”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特别在世界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出口可挖掘的潜力越来越小,要大规模地扩大出口市场已经不再现实,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兴起,我们现有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小。

    在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大幅上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般工业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淘汰低效能、高消耗的加工业,逐渐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业。处在这样一个经济转型和战略机遇的关键时期,对于传统的农业大省来说,只有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来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的大升级,从而全面扩大内需以推进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省“三农”工作发挥出放大效应,既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省经济发展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在世界后经济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