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田科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 作者:田科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7 录入:王惠敏 ]

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了七大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其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意义非常重大,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湘西是“精准扶贫”首倡地,我们必须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一)坚决打赢攻坚战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冲锋号令。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东乡县布楞沟村,再到我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是贫困农民。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是为扶贫找准路子。我们必须按照“脱真贫、真脱贫”的要求,凝聚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落实好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扶贫工作成效经得起检验,让老百姓满意,更要确保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二)扎实推进产业扶贫。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作出把柑橘、猕猴桃、茶叶、烤烟、蔬菜、中药材(含百合)、油茶和以湘西黄牛、湘西黑猪为主的养殖等八大特色产业发展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的战略决策。2013—2016年,全州共实现27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减贫35.42万人,减幅48.4%,贫困发生率从33.79%下降到16.14%,降低了17.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260元增至7413元。2017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15万多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推进特色产业“845”行动计划,加快实施产业提质增效,着力解决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上做文章,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调优产品结构。要在“优”字上做文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优化农业供给体系。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充分发挥我州资源和生态优势,加快推进柑橘、猕猴桃、茶叶、烤烟、蔬菜、中药材(含百合)、油茶和以湘西黄牛、湘西黑猪为主的养殖等八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把我州建设成为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二)调好生产方式。要在“绿”字上做文章,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以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为重点,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搭上互联网现代化、信息化的“快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让农业生产“绿起来”。要大打“绿色”牌,充分利用我州土壤富硒带、植物群落亚麻酸带、微生物发酵带“三带”资源和绿水青山生态优势,生产富硒、有机的绿色农产品,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

(三)调顺产业体系。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体验、观光、康养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将现代化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让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城镇居民休憩的新去处、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

三、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新现代化

以前我们提到四化的时候都是农业现代化,这次提的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一个崭新的表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涉及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我们要深刻认识、全面把握。

(一)深刻领会中央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与飞速行进着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四化的同步发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中央解决农村短板、农业短腿的总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发展方式,加快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多渠道、多方式增加收入,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加快推进我州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农村改革事关农村工作成败,我们必须做好改革这篇文章。一是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现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在深化改革中保障农民利益。中央定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农民吃一个定心丸,以确保农村稳定发展。同时明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都必须保障农民依靠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多种方式取得合法收入。三是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这进一步强调,农村经营体制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既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也可实行集体统一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都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基本规律作出的适当调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和试行农村产权股权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好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通过合作制、股权化等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社会分工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三)积极构建农业体系。结合我州实际,要积极构建具有我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一是建设特色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柑橘、猕猴桃、茶叶、烤烟、蔬菜、中药材(含百合)、油茶和以湘西黄牛、湘西黑猪为主的养殖等八大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区域布局,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兴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格局,提升产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二是建设特色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加强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培训中心、农产品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及全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建设特色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股份)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四)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的基础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们要结合实际做好两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健全治理体系。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支村两委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发展产业的水平。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织健全、自治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增强农民自觉认同、感知、遵守的法律意识,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乡规民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三共”的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而达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的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总要求。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和水平,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要培养造就一支专业能力强、精神境界高,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三农”干部队伍。要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锤炼干部队伍,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理论武器,更要加强业务技术学习、掌握过硬服务本领,还要培养自己爱农村、爱农民、热心奉献的爱心,立足本职岗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湘西团结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