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华网以“做强新闻网,做特社交网,做优移动互联网,追踪物联网,服务信息化”作为发展方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新华网推出的“千家互联网小镇行动计划”既是对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具体落地,也是其在业务转型中的新战略布局。
明确定位 有机融合
作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是当今中国时代发展不可阻挡的变革趋势,目前所形成的互联网小镇建设热潮正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这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对于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新华网亿连数据资产研究院特聘专家、北京中农服农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县域电商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文波表示,特色小镇或者说互联网小镇将加速我国尤其是基层县域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一定不能为“互联网+”而“互联网+”,必须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特点相结合,让“互联网+”真正服务于实体产业发展、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于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单纯地营造概念、打造模式、唯技术化。千县千面,每个区域都要找到自己在“互联网+”大潮中准确定位,这样才能真正将技术创新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紧扣基本原则 发挥各方优势
当前特色小镇进行的如火如荼,但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张文波透露,如小镇建设的房地产化、唯互联网化、生态环境破坏、重复建设、过度行政化、政绩化等,这些问题都是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避免的。而要避免这些问题,一定要以紧扣“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这一基本原则,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建设工作的指导、管理与服务,另一方面也必须让建设企业完全从市场角度去考虑实际建设需求,不能把小镇建设变成新的房地产圈地运动、政绩工程或从政府套取补贴的手段。
张文波介绍,在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媒体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政府重在政策引导、严控规划、做好服务;企业要整合资源,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地将项目做活做实;金融机构在解决小镇建设和发展资金方面必须发挥积极作用,要通过各种金融工具为小镇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媒体的发力点则是在于小镇文化挖掘与对外推广传播等。
合理运用PPP模式
提及PPP模式在互联网小镇当中的应用效果如何,张文波表示,PPP是目前政府积极推动的一种公共项目建设模式,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其应用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融资模式,实现了互联网小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填补了互联网小镇的建设发展资金缺口,拓展了资金的来源渠道,减少了政府负担。设计合理的PPP模式于政府、于企业、于百姓都是有益的。
挖掘共享资源 砥砺前行
张文波表示,互联网小镇建设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产业发展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全新平台,涉及产业、技术、金融、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等多个复杂领域,建设互联网小镇,要融合发展、抱团发展,不是单凭一家之力就能够把一个小镇建设好、打造好的,所有小镇建设的参与方都要秉承“开放”、“共享”理念,积极合作,深度挖掘、共享资源,将现有资源价值发挥到最大。
在新华网互联网小镇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以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要求为指引,充分考虑区域发展实际,积极促进小城镇与大城市全面接轨,切实服务于基层县域发展,服务于国家建设事业;
二、因地制宜,不要唯模式化,无论在“互联网小镇”的选择还是建设模式上都要客观唯物,建设方案要有前瞻性,更要有可操作性;
三、在具体设计上,要实现产镇生活融合,产业、就业、居住、消费、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均衡协调发展,让“互联网小镇”具备长久的发展动力,成为当地人民的发展之地、宜居之地、幸福之地。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的日益成熟,互联网小镇发展具备无限的想像空间,尤其是当“新华网千家互联网小镇”真正实现互连互通之时。
作为一名县域电商、农村电商从业者,张文波表示,对于电商、对于农业、对于基层县域村镇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关注。如何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借助互联网小镇建设东风,打造出一系列特色显明、经济效益明显、农民生活幸福的“互联网农业小镇”是我所期待的。“千家互联网小镇行动计划”的站位很高,理念先进,相信在新华网强大的运营资源支持下,该行动计划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网 2017-11-1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