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德勇等:金融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 作者:杨德勇 王朝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28 录入:王惠敏 ]

在近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让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体经济发展,能够完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金融良性发展,具体表现在:首先,支持实体经济,是完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其次,支持实体经济,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最后,支持实体经济,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核心。

县域经济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力抓手

县域经济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力抓手,具备如下特点:一是实体性:县域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中小企业,全国县域环境下急需引入金融资源来进一步发展的中小企业数不胜数,而这些企业对支撑实体经济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二是民生性: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县域人口的民生问题,而县域民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生产,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高速增长,2016年经济增长速度更是放缓到6.7%,经济结构需要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也由原来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当前正处在三期叠加和多任务叠加时期,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已经动力不足,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急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时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其中落实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是发展县域经济,我国县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县域中蕴藏着最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广东省为例,4000多万农村人口绝大部分在县域,以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13%计算,如果未来5年能保持这个增长水平,这4000多万人5年间就有2万多亿元的收入,这里面蕴藏着庞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方式,可以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提供广阔战略空间。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命脉,应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率水平,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的纽带,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架设宏观与微观经济的桥梁。因此,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长期以来,金融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三农”、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受地域发展差异、当地政府出台的政策、金融机构局限等因素制约,金融服务受到抑制,县域经济主体金融需求难以满足。目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如下问题。

金融政策,有花无果。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县域经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行三会、农业部、发展改革委、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配套措施。然而,从既有政策的落实情况看,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由多个部门出台,缺乏整体协调性。二是国家出台政策不配套。三是与政策配套的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尚存在随意性和人为性,从而使得政策落实中的行为预期和价值标准难以衡量,最终反作用到金融政策的落实效果上,使得结果差强人意。

县级政府,有心无力。县级政府作为县级的领导单位,担负着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也面临着:一是县级政府没有权限控制当地金融资源,县域中大多数金融机构在从当地聚集资金后,会更多地将资金投入县辖区范围之外的其他地方,导致县域范围内的金融资源流失,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二是目前政府引进针对引入金融机构的渠道有限。缺乏足够的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新型金融机构投资。三是人才的流失。现在人才不断流向北上广等大城市,县级政府因找不到合适人才,而使得项目“流产”。

中小企业,有求无门。中小企业作为县域实体经济的主体,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而目前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县域金融机构仍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当前县域金融机构由于从风险角度考虑,融资条件苛刻,更多的中小企业即使发展潜力很大也无法满足当前金融机构的要求,从而无法实现融资;二是金融机构的数量、融资品种有限,没能构建适合不同企业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致使中小企业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途径;三是县域融资增信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对中小企业无法建立信用体系,无法作为金融机构参考标准。

金融机构,有矢无的。县域金融机构是县级中重要的金融的主要提供者,县域金融机构只有充分起到了作用,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县域金融机构也面临着如下问题:一是金融产品自上而下的推介模式,缺少金融产品设计权利,致使金融产品并不完全适应和匹配当地的情况,“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二是当地政府对自己的支持有限,而且当地政府的着眼点与银行的盈利性要求时有矛盾;三是当地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担保、风险资金措施,使得金融机构畏首畏尾,不能帮助企业融资。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金融》2017年第16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