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林:扶贫当如是:狠抓精神扶贫励志扶贫

[ 作者:李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1 录入:实习编辑 ]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还未脱贫的贫困户脱贫主动性、主体性不强问题日益凸显,精神贫困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在扶贫工作中,看到部分贫困家庭因为缺志,扶贫干部在想尽办法让他们脱贫时有的人却破罐子破摔,说实话,很无奈很寒心。很多是越穷越不愿意改变,缺乏信心、怕担风险、不愿尝试、安于现状这些都是精神贫困的表现,但是脱贫是项大工程,不能奢望一蹴而就,也不能奢求一劳永逸,只有先改变扶贫干部自身的思想观念,把扶贫切切实实融进每个扶贫干部的思想中,让其意识到扶贫工作的长久性,发挥出自身积极性,而非当成一项暂时性任务来完成,发挥出滴水石穿的精神,从自身行动感化贫苦大众。同时,扶贫这个工作,真的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行动,贫困户不愿意采用政府部门提供的帮扶措施脱贫,作为扶贫干部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认真分析贫困户诉说的原因,站在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做思想工作,根据不同的个体制定狠抓精神扶贫、励志扶贫的工作方案,攻克最后这部分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对于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方的人们,易地扶贫搬迁是“拔穷根”之举,但在实际中几乎免费的新居却有贫困户不想要的现象却是屡屡出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搬迁地离固有农地较远,不方便从事农业生产劳作,搬到新居所后蔬菜粮食等基本物质全都需要购买,生活成本反而增加,贫困户对失去基本保障后的生活充满忧虑;其次是故土重迁思想,习惯了当地文化和风俗,不愿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不愿意改变。易地搬迁的扶贫工作,首先是要切实考虑贫困户搬迁后的生活保障问题,采取增加产业、技能培训、提供工作岗位、增加收入等有效措施打消贫困户搬迁后的顾虑。而针对故土重迁等思想文化风俗方面的问题,则需要我们更加耐心的开展思想工作,针对性的采取教育引导、模范带动、由点到面从易到难等多种措施完成动员搬迁工作。

  对于不愿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体,精神扶贫、励志扶贫尤为重要,也更加困难。究其原因,可能是受教育水平、和外界接触太少、能力素质、意志品质、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扶贫干部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耐心做他们的工作,不可急于求成,切实走群众路线,与贫困户交朋友,真心实意去扶贫,促使其思想转变、认识提升。

  对于“你让我发展产业,你得给我兜底”这种现象,更应该理性看待贫困户的顾虑:产业要经受市场考验,而市场本就起伏不定,尤其是养殖产业本就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失败的可能性完全是存在的,一些贫困户本能地畏惧市场,对扶贫产业充满疑虑,缺少闯劲,对自己是能力信心不足,害怕失败。这就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要更加精准一些,甚至在选择项目时多倾向保守型的项目,例如种植项目某种程度上就比养殖项目稳健,不能“随便看看,随便查查”就制定了政策,选择了产业项目。同时,发展产业需要政府配套的保障措施,如养殖保险、种植保险等一定程度的给予补贴。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关系到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定要慎之又慎!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扶贫关键是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观念改变了,才会从心底里主动想着去发展,去改变现状。说到底,扶贫很难,扶贫还在路上,需要更加努力!

  作者单位:乐山市市中区交通运输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