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佟绍伟看来,适度规模的小农经济才是中国的正确选择。佟绍伟日前在2016年中国(十七省)农村土地权利调研成果发布会上表示,中央一直在强调要适度规模经营,到底什么是适度规模经营,很多人存在理解偏差和错误。他认为,农业现代化和土地经营规模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小农经济也能实现现代化。只有实行适度规模的小农经济,才能保证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软着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国人的大农业情结一直未终止过,30多年前包产到户以来,很多地方搞过所谓的规模经营,陆续被中央叫停。”佟绍伟说,实际上,中央的态度是明确的,即只有在具备充分的非农就业的情况下,才能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然而,到底什么是规模经营,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认识均比较混乱。他认为,适度规模的小农经济才是对中央提出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最合适诠释。
佟绍伟说,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小农经济破产意味着社会动荡和经济的长期停滞。历史上小农经济破产之时就是一个王朝灭亡之日。拉美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农破产,而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就是因为小农经济而平稳地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我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后,及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近几十年来,也曾发生大量农民工失业的问题,却未引起社会动荡,原因是他们在农村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最后保障。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我国大陆地区有20亿亩耕地。我国共有2.3亿农户,一家的规模不足10亩地。佟绍伟说,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仍然有可能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按此计算,每户平均只有20亩左右,这说明目前我国土地经营规模很小。另外,未来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5亿,如果大部分生活在城市,养老支出会让整个社会不堪重负。相比之下,在农村养老成本会低很多。综合各种因素,适度规模的小农经济应该是最佳选择。
对于地方政府鼓励的工商资本进入农地流转领域,佟绍伟有不同看法。他说,地方政府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工商资本,称在享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为工商资本打工,从而获得双份收入。但是这种情况下,农民依旧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不懂经营”的旧式农民,这些旧式农民留在农村是农业现代化的绊脚石,流入城市对农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无法发挥最大作用。佟绍伟认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农民的现代化”。大农场有地多的优势,小农场有人多的优势,同样可以实现现代化,这已经被日韩荷德等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所以在农村普及基础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自我雇佣的新式农民,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生产力提高。
对于如何发展适度规模的小农经济,佟绍伟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是在保护好耕地的基础上,推动农民土地的资产化资本化,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自由转让、出租、抵押。这样可以让农民能更方便地取得生产和生活贷款,缓解农户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农民进城后,还可以用这部分资金作为创业资本。其次是建立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加大财政补助、健全农产品关税制度、培养“职业农民”和“职业工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观察报 2016-12-1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