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陈喆夫: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作者:陈喆夫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983 更新时间:2017-06-23 录入:19 ]

农村环境保护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米袋子”、“菜篮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事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生态系统是我们最大的生态系统,农村环境是我们最重要的生态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境是突出短板,农村是重中之重。农村环境搞好了,农民群众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村环境容量扩大了,经济发展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好的基础。

但是,我国农村地域广,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村庄缺乏环保基础设施,“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一些农村的真实写照。同时,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大,占全国的“半壁江山”。2014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102万吨和75.6万吨,分别占全国的48%和32%。农村环境问题已影响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已成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还存在以下问题。

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足。随着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镇的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一同排入水体,使得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区域性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头,小城镇污水治理已成为我省水污染控制的重点,其治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截至2015年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7%,而农村只有6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2%,农村仅为18%。另外,我国仍有4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得污染物难以得到有效处理。

农村面源污染突出。农村农业面源对水体的污染,已由过去的次要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氮、磷等营养物质已成为我国河湖、近岸海域的首要污染物。我国每年有2亿吨秸秆、15亿吨畜禽粪便未被利用,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为35.2%和36.6%,比欧美发达国家低15%-20%;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约6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2,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0.2。

一些已建农村环保设施未能正常运行。一些地方的农村环保设施建成后,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确、设施运行维护资金不落实、运行管护人员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一些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农村环境治理成效。

农村环保体制机制仍待完善。一些地方尚未建立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有效推进机制,使得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出现碎片化,或整体推进缓慢。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单一依靠政府投入资金,难以实现持续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亟待建立。

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仍然薄弱。污染向农村转移的问题有所凸显,工业污染“上山下乡”问题突出。约90%的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工作机构和人员,缺乏必要的设备装备和能力。农村环境监测尚未全面开展,难以全面掌握农村环境监测数据。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策。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推进农村环境干净整治为目标,重点解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生活垃圾污水、村中畜禽养殖及“小散乱污”企业污染问题,完善垃圾、污水、饮用水水源保护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明确责任,创新机制,强化落实,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拿出硬办法、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补齐村庄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强化规划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引领作用。村庄规划中突出农村环境保护要求。明确设施建设的用地布局、数量、规模、技术模式和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确保环境基础设施落地见效。以村庄规划为平台统筹农村环境保护。加大村庄规划实施力度,合理安排村庄环境整治的重点和时序。强化环境整治内容实施情况指导和检查,定期公开村庄规划实施情况。对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较好的村庄,安排农村节能减排资金予以奖励。

集中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在生活垃圾方面,对尚未进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建制村建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和处理设施。加快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完成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庄的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村庄畜禽养殖区域,逐步推进散养畜禽向养殖区域集中。严禁在村庄新建“小散乱污”企业,推进农村地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周边建设防护带和截污设施,设立警示标志,开展水源地生态修复。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加强资金整合,建立县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统筹使用平台,统筹整合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农村节能减排资金、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等相关资金。拓宽市场化投融资渠道,建立财政和村集体补贴、农户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摊机制,完善用地用电等激励优惠政策。

因地制宜推行治理技术和模式。推广多样化农村环境治理实用技术。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技术政策,编制农村环境治理多样化实用技术清单,开展企业和县乡村环保实用技术和装备对接。推行差异化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对于生活垃圾,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可通过适当方式就地就近处理。对于生活污水,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可通过建设管网纳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的村庄,可建设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和村民自治组织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将农村环境整治管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组织开展卫生家庭、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家家参与、户户关心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在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中设立环境保护协会,配备村级环保协管员,确保“脏乱差”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解决。

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强化组织领导,省级党委和政府负总责;市县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推进项目实施,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监督检查;乡镇党委和政府切实履行落实责任,主要负责规划编制实施、项目推进、村庄保洁制度建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监管等工作。严格目标考核,省级党委和政府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分解落实农村环境保护任务、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每年向上级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作者单位:四川省邛崃市环境保护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