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突破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融资瓶颈

[ 作者:张春海 曾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8 录入:吴玲香 ]

326日,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四川新型农民金融需求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宜信普惠共同主办。会上发布了《四川农村金融发展白皮书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调查》(以下简称《白皮书》)。这是我国首部以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为内容的白皮书,对于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当前,农业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改革,难点也在供给侧。白皮书显示,从需求方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金融机构拓展金融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从供给方来看,目前四川农村金融产品仍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该白皮书,产生于对四川新型农民金融需求的专题调查研究。该项专题研究,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宜信普惠成立联合课题组,于20157-9月,深入四川省郫县、什邡、安岳、西充、苍溪、荣县、隆昌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对千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一般农户进行了一对一的问卷访谈,为详细了解这一重要群体的发展现状和金融需求获得了第一手材料。

四川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课题组发现,四川当前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在引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等方面显示出强劲活力。其中,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由于贷款政策瓶颈难以突破,相当部分经营主体难以获得金融支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调查发现,四川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潜力有待开拓。总体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推动了农村金融需求向规模化、长期化、多样化转变,扩展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也给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借款需求较高,有过借款比例的达52%,而72%的被调查农民表示近期有借贷需求;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已经逐步普及,68%的受访者使用互联网,且智能手机移动上网的比例更高。

为此,报告建议,首先,要继续深化涉农金融机构改革。既要引导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如农信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完善服务三农的机制,也要大力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壮大。

其次,加强对其他金融组织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再次,探索构建合作互动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个农村金融组织之间的互助合作,发挥金融资源整合优势。

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对金融需求的动态监测,鼓励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大力营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各个方面协调推进,确保农村金融的有序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在致辞中介绍,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两个重大变化,一个重大变化是,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农村和农业信息化。互联网正以其无可比拟的物流和信息流传递的效率优势,迅速地与绝大多数传统产业融合,并持续改造传统产业。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就业技能等模式的迅速发展,正在有效破解一系列农业、农村难题,展现出了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够为观察和理解中国农村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窗口,对推动这一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有所助益。

宜信公司农贷综合管理部总经理许超发表致辞。四川省农工委易飞处长、四川省金融办帅旭处长、四川省农业厅陈雩桢处长等做了主题发言。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曾旭晖做了报告解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蒋和胜、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锦秀、郫县农林局产业与金融科张军、七彩林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德光、郫县锦宁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王洪清、宜信公司宜信研究院总监胡安子等来自学院派实务派的人士,在发言和互动环节展开面对面交锋碰撞,各抒己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上说包括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其具有耕作面积大于等于50亩,设施面积大于等于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大于等于50万元等特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调查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平均经营规模非常大,其分类型各项指标平均值为:耕作面积202.9亩,设施面积达2249平方米,工商注册占72%,固定资产达1287856元,月现金流入64479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