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祝卫东: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与底线

[ 作者:祝卫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9 录入:12 ]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流一些看法。参加会议之前,我不知道陈部长也讲这个题,所以刚才听了陈部长的演讲,我也是很有收获,但是我自己感觉,自己讲的很多内容有点高估了,所以调整一下,由于是研讨会,可以讲得更开,这样我就自己临时调一下演讲的内容,如何认识和理解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大家一听说后,很多人很茫然,我认为正确认识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做好下面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个人理解,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来讲,就是要围绕市场需求来优化农业的资源配置,增强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的供给更适销对路,更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的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我个人理解,它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有一些途径,它就是我们原来的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版,是我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法,因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看词语结构上,一般有一个解释,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就按照这三个概念来给大家交流怎么来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家一般来讲,农业供给侧,就是农业生产,这个理解不错,但是我觉得农业生产不是农业供给侧的全部。农业供给侧,我认为它不是一个狭义,而应该从更广义的理解,广在什么地方?农业供给侧不仅仅指的是农业生产,它也包括农产品加工、流通,因为你只有把产+销这几个环节搞好了,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这是我个人理解的。

第二,供给侧不仅仅是产品供给,它还有服务供给。大家知道农业是有多功能性,除了产品供给之外,像人们对农业的休闲旅游,对农业的生态需求、生产产品的需求等等,它就是一种服务性需求。所以,提供服务性需求,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产品生产、产品供给,包括农业的服务供给,农业发展的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就会大大拓展,这是一个理解。

第二个概念是结构性。结构,农业结构这方面,结构改革,这方面有几个结构,我个人理解,有这么四个结构:第一个结构,产品结构。实际上顺应市场形势变化来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当前最突出的是玉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品种结构就是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合理调整粮食统计口径,合理开发各农业资源,来引导各地不仅盯着耕地,不仅盯着粮油,而且盯着山海,盯着林草这种统筹粮均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另外是优化品质结构,着力向优质安全方面调,提升品质,做到让人信得过的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秀的正向激励机制,让优质的农产品生产者不吃亏有回报,让消费者购买国产品牌像购买国外优质品牌一样放心安心,这是一个结构。第二个结构是区域,就是要推进生产向优势产业聚集,完善粮食生产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型的政策,形成这种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区域供给结构。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以前比结构调整的时机发生很大的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了这一轮结构调整,和以前的短缺时代调整不同,这是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个别品种供大与求的调整,是在优势产区基本形成下调整,在基本面上,我是感觉不要有在大类品种上,进行大范围的再调整,这样各地都开始动起来,市场重新再调整,破坏的生产力,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区域结构的调整重在稳定基本面,着力在边际成本,对生态突出的问题的一些地区不适宜种植的地区有计划的搞一些退耕性的轮作,来促进供求的平衡改善,这是区域。

第三个结构是整合,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来实现以供补农、以商补农、以油补农。一个方面是抓住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契机,使我们各地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无形之网来形成卖全国销全国,这个威力很大,今年1月6日阿里巴巴搞了三省一市农产品网上行,一天卖出了,不到一天,五万份的腊肉,十万斤的鲁山苹果,50万斤的概念脐橙销售一空,这方面的威力会越来越大。第二是乡村旅游,因为我们的乡村旅游现在消费升级,旅游消费增长很快,所以说,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把休闲性、体验性的旅游做大,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受益。我们现在全国一年有30多个城市的人外去旅游。

第四个结构是经营体系结构,经营体系,刚才张司长也讲了,经营体系发生变化以后,不仅推动资源有效配置,实际上通过规模扩大,可以摊薄经营成本,实际上起到降成本的作用。我们要在稳定完整农户家庭机构经营主体,发展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还有一部分是服务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应该讲,这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展。既要发展土地流转性的经营,又要发展服务引领性的经营,形成多元复合和多能复合配套协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格局。像普通农户怎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我们很多地方进行创造,就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实现统种统收、统防统治,适时统销。我觉得如果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化特在什么地方,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我觉得这种模式恰恰是我们的特色。

改革,是改什么。供给侧的问题矛盾分析很多是我们体制机制引发的,从根上解决供给矛盾,必须通过改革理顺机制。首先是一个价格政策,价格,它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引导资源配置,上午也阐述了,农产品的价格,这些年来对于促进农业增产、粮食丰收,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在发生正向作用的同时,累计负面的效益放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收价比较高,农民感受不到,市场供求多了,还按照那个价格来生产,你生产得越多,包裹越重,慢慢的就把库存累计上去了,财政负担就上去了。所以,我们首先要理顺农产品价格。第二是收储机制,我们的收储机制也是,社会储粮很少,特别是企业,都不愿意储粮,这里面有机制性的问题。如何调动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储存粮食的积极性。我们要去库存,我们大量的库存要去,否则的话,我们这些粮食,每年有保管费用,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并且粮食还在不断的成化,过几年就没法用了,损失更大,所以要下决心去库存。但是去库存也要讲究时机和节奏,因为我们现在粮价都在下行,特别是玉米价格,在这个时机下,出新库存,过缓过快,就打压粮食,本来玉米价格就下行,这里也有把握节奏和力度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还有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也要跟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导向来调整完善补贴取向。如果广义的来看,比如农业的信贷政策、保险政策,包括农业的产权制度,要素配置,怎么围绕供给需求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要素配置,要素配置就是这样说的这些东西,都是支撑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机制、创新和秩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改革任务,就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绩效考核,我如果说现在还要求吉林的一些以玉米的主产县,考核它的粮食总产吗?下一步我们调节积压的玉米调呢?和整个绩效考核机制不匹配了,怎样为供给侧改革创造好的环境,底下要适度松松绑,有一个新的导向日,由原来的产量和效益并重转变。我想,还要给大家讲一下,我自己感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有三条主线必须守。

第一,确保农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想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绝不意味着我们多了,农业爆发力,更不是要忽视三农效仿力度。因为当前的宏观经济的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许多是要做外科手术来进行调整,风险高。我想农业农村是打好这场战役的后方针军。在改革当中出现的下岗转岗,要通过农业来进行转换,市场物价稳定要靠农业的平稳发展和支撑,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农产品保障,通货膨胀,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所以,这个结骨眼上,必须把农业稳住守好。如果农业出现大滑坡,整个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就会受到冲击。所以,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给全局添彩不添乱,是当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条主线。第二条是确保粮食安全,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不存在过剩的问题。从宏观领域有一些行业要去产能,但是我们农业的综合产能、综合农业生产不存在去产能的问题。我们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弱而不强、次而不稳的问题。所以,粮食产销并不存在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有多有缺。

从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来看,我们应仍然处在人口继续增加,生活急需改善的阶段,主要农产品的需求总量仍然处在一个上升区间,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依然巨大。粮食生产要顺应供求变化,适时适度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规模,但是务必要保住粮食通货生产能力。从能力建设上,要加快划定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加快作物的更新换代。从主产区上,重点完善粮食主产区的措施,稳定主产区粮食,引导主产区重在内涵式调整,内涵式就是往调品质节品增效为主。

三是确保农民的利益和主体地位,这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底线。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的是完善政府的调控政策,校正资源配置,既补市场机制失灵之短,又不伤市场机制之本。因为农业,我们肯定是要调农业经营保护体系,这是各国都离不开的,支持保护就是要校正市场失灵,但是这里面怎么进行理解这二者的关系,所以既要补市场机制失灵之短,又不上市场运行之本,避免临时措施常态化,短期措施长期化,定向政策出台。调整政府调控的取向和方法,改善农产品价格的机制,不是不要政府调控,削弱政府扶持,不是政府财政深厚,更不能把供给侧结构化解的矛盾由农民承担,不能因为政策调整,伤了农民的心,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做市场该做的事,政府主要是搭舞台,唱戏的主要是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调什么,怎么调,要由经营者说了算,不能搞强迫命令的方法。

以上是我个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个人理解,不代表自己的单位,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作者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