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董进智:艺术化,乡村的未来

[ 作者:董进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21 录入:王惠敏 ]

参加这个活动,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新农村建设的机关工作人员,我是带着问题来的。

我带来的问题是,乡村艺术化有没有可能?换句话说,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不可以追求艺术化?这是我去年一年反复琢磨的问题;最近我完成的四川蓝皮书的专题,也是这个问题。总感觉,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值得关注。

借此机会,交流五点初步的思考:

第一点,乡村艺术化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一些地方开展了艺术乡下、艺术乡建等活动;但是,还没有提出乡村艺术化问题。

我对乡村艺术化的关注,源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践;系统的思考,则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动员部署。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一要求,肯定有着深刻的内涵。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79岁时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花四年时间画成的山水画。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山水手卷这一中国艺术的独特形式,描绘了艺术家心中的美丽乡村。习近平由这一艺术杰作提出对乡村振兴的要求,我理解,是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把艺术和乡村融合起来,推进乡村艺术化,建设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形成中国美丽乡村的独特画卷。

其实,习近平早就对美丽乡村做过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2015年初在云南省视察时讲的“农村特点”“乡土味道”“乡村风貌”“青山绿水”“乡愁”,化成形象,正好是诗一般的美丽乡村。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对乡村艺术化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没想到,得到了史哈常委的肯定性批示,得到了朱启臻、张孝德、杜志雄、彭震伟等教授的鼓励。应西南财大贾晋教授之约,为《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蓝皮书(2018)》撰写了乡村艺术化一章。

我还注意到,2018年3月中旬,张孝德教授在山区县乡村振兴学术峰会上预言,“未来的农业将是艺术家的产业”。4月下旬,山东财大举办的乡村振兴国际论坛,主题正是乡村艺术化。11月中旬,徐勇教授到成都参加村政论坛,在微信中专门谈到“乡土社会的艺术化”,认为“这似乎象征未来乡村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化”。

这说明,乡村艺术化源于实践,符合中央要求。我想,要不了多久,它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热门话题。

第二点,乡村艺术化的客观必然性

我们感到,乡村艺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源于人类的天性。

从历史进程看,艺术化追求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就兴起了造园热潮,乡村成为国家的景观标志。19世纪30年代,英国又掀起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倡导艺术和制造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日常生活正在审美化。进入21世纪,西方学者感到,“品味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工业文明的前途和命运”。

从时代特征看,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离不开乡村艺术化。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美好生活一定是多样化、个性化、艺术化的,这样的需要更加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性、体验性;艺术这样的精神产品,将由富贵人家的奢侈品转化寻常百姓的必需品。建设美丽中国,正是对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从乡村发展看,乡村艺术化已经走在路上。汉源县以“农情四季、百里画廊”为主题,规划了乡村之画、历史之画、自然之画、田园之画、家园之画“五幅画卷”,建设“花海果乡”,形成了“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庄园”的四季农业景观。走进“花海果乡”,呈现在您眼前的是:“家家有果园、户户住新居、处处是景观、村村奔小康”。

往深层次看,艺术是人的精神需要。达尔文曾经在一个荒岛上发现,土著人宁可没有衣服,也不能没有艺术。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当基本需要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艺术的需要。哲学家们认为,艺术化是人生的崇高境界。有研究发现,人们的审美的、艺术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进化,还有着共同的偏好。

谈乡村艺术化自然不能回避“空心化”。但是,从世界各国看,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必然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以欧盟为例,二战以来乡村都走向了复兴,目前他们居住在乡村和城乡接合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8%。我国城市化已达60%左右,显然,乡村正在蜕变和重生中。

毋庸置疑,未来,我国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将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将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乡村艺术化将成为现实。

第三点,艺术精神和乡村的价值

推进乡村艺术化,既要了解艺术,又要懂得乡村。而且,必须用新的眼光来看乡村。

先看艺术。艺术古已有之,不只在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家那里;它早就进入了人们的饮食起居当中,成为我们精神的家园。今天的艺术,更是千姿百态。只是,对于艺术是什么,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模仿,有人说是表现,有人说是游戏,以至于艺术史权威也不得不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

但是,正如北大教授陈旭光所说:“艺术是什么?或许,这是一个艺术理论永恒的难题。但是艺术与我们同在!”就乡村艺术化来讲,我们在乎的是艺术的存在、艺术世界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艺术对我们的意义,以及我们怎么让艺术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里涉及美和艺术的关系。在西方,艺术源于巫术。古希腊时代,美成为“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中世纪,艺术变成宗教的奴仆。文艺复兴,美学又成了艺术哲学。跨入现代的门槛,艺术“更多地关乎理念”。从乡村艺术化实践考虑,应当展示美,用艺术来营造美好家园,让乡村美得有味!

再看乡村。提起乡村艺术化,人们自然会想到艺术下乡。一些艺术家把城里的旧轮胎之类搬到乡下去,为乡村植入“艺术”。这是值得注意的。必须当心,不能以艺术化的名义,把乡村变成城市的垃圾场!这提醒我们,乡村艺术化必须读懂乡村。

过去,通常没有区分乡村与农村,并且认为农村是落后的代名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人们意识到,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今天,人们已经看到乡村独特的价值。生产上,同动植物打交道,呈现出多样性、鲜活性、微妙性、随机性。生活上,相对宁静,富有诗意,给人以浪漫的体验。生态上,以山水为底色,贴近自然,友好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文化上,淳朴、互助、和谐,带着浓浓的乡愁。

可以想象,当艺术与乡村相遇,一定会激发出新的活力。乡村艺术化正是用艺术来“化”乡村,让乡村走向诗和远方。

第四点,乡村艺术化的基本要求

乡村艺术化必须源于乡村,彰显乡村价值。推进乡村艺术化,必须把艺术精神同乡村价值结合起来。

我理解,乡村艺术化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先进的艺术理念、媒介和手法,从乡村的山水、田园、生产、生活、民俗、文化中去挖掘独特的价值、寻找淳朴的品质、发现多样的美丽、剖析深刻的矛盾,再按照艺术精神和创作规律,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再造,形成乡土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电影、摄影、戏剧、音乐、舞蹈、文学等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建设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当乡土艺术涵盖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因的时候,乡村就基本实现艺术化了。

这样的乡村艺术化,可以描述为“自然山水,艺术田园,农耕体验,诗意栖居”。

自然山水。山水林田湖草有着内在的和谐。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生态的治理和恢复上下功夫,保护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保护乡村的生物多样性,让乡村处处天蓝地绿、山青水碧、风清气爽、鸢飞鱼跃、蛙鸣鸟叫,逐步还乡村的自然之魅。这是乡村艺术化的天然底色。

艺术田园。田园也有意味。要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注重种养循环,并融入文化、艺术元素搞好创意设计,推行精耕细作,发展现代创意农业、精致农业,把农业产业建成田园景观系统,让田园景色随区域、季节而变幻,让美丽田园成为乡村独特的风景线。这是乡村艺术化的鲜明特色。

农耕体验。农耕不仅有趣,而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要发展现代农业,让人们与动植物生命过程打交道,把农业劳动变成农事体验,从参与、体验中品味人生乐趣;同时,保护农耕文明,挖掘传统手工艺,培育民间艺人,提升特色产业,让人们分享乡村美食等活生生的农耕文化。这是乡村艺术化的文化标识。

诗意栖居。村落都多少有几分姿色。要保护乡村肌理,弘扬传统文化,科学规划村落,着力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民居功能,多样化、个性化展示村落民居风貌,配套好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组织好特色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优化乡村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是乡村艺术化的综合体现。

自然山水、艺术田园、农耕体验、诗意栖居,反映出乡村艺术化的本质。乡村要留住淳朴,留住传统,留住美丽,留住乡愁。

第五点,乡村艺术化的构想与对策

四川乡村自然本底好,文化底蕴深,并且呈现出多样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又奠定了基础,乡村艺术化大有作为。

我曾提出建设水墨乡村的设想。“水”,山水,代表自然;“墨”,书写,代表文化,特别是以都江堰、东风堰、川西林盘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水”“墨”融合起来便是国画、便是艺术、便是艺术化的乡村。平原、丘陵、山区、藏区、彝区五彩缤纷的水墨乡村,从空中鸟瞰,正是一幅具有鲜明四川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水墨乡村已经有了一批雏形。都江堰市柳街镇,被誉为“七里诗乡”。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成了“国际陶艺村”。康定市新都桥镇,是“光与影的世界”。他们的共同点是,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处理好乡村与城市、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经济、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文化、艺术与审美、艺术与时代等诸多关系,彰显乡村自身价值,让乡村美得有韵味、有品位。  

当然,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乡村艺术化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反思美丽乡村建设出现过的问题,对搞好乡村艺术化是有益的。曾经,一些地方热衷于大拆大建,破坏了生态,捣毁了文化,浪费了资源,还造成千村一面。总结类似的教训,应当防止城市景观化,防止文化断裂,防止千村一面,防止中看不中用,防止建设性破坏,防止化妆运动。

综合以上分析思考,当前应当做好六件事:

一是把乡村艺术化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同时,要注重乡村的艺术设计。规划、设计,都需要发挥艺术家的作用。

二是注重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把乡村风貌提升到新的层次。

三是注重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将艺术化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园区建设全过程,把园区打造成田园艺术。

四是弘扬天府之国优秀的农耕文化。对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梳理,转化为艺术化资源。

五是总结推广乡村艺术化的新经验。都江堰七里诗乡、蒲江明月村、汉源花海果乡、康定新都桥的经验值得总结。

六是加快培养乡村艺术化所需各类人才。包括挖掘和培养各种民间艺人,把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总起来看,艺术化是乡村发展的未来,未来的乡村将成为人们的诗意栖居之地。四川有条件,有基础,乡村艺术化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