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卞鹰等:加快打造湖南从田间到餐桌农业全产业链

[ 作者:卞鹰 唐宇文 袁建四  屈莉萍  曾万涛  刘海涛  周亚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06 录入:王惠敏 ]

全产业链是一种战略思维,也是一种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企业和产品之争,转为产业链竞争。近日,根据省领导指示,我中心调研组先后赴长株潭、永州、郑州、漯河等地开展农业全产业链调研,并组织省农委、农开办、省粮食集团等相关省直部门和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调研表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是推动湖南农业高质量崛起的有效选择。

一、湖南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1.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初具规模。2017年,湖南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约1.84万亿,从优势产业发展来看,畜禽、粮食、蔬菜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2000亿,水果、水产、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约600亿,油菜、中药材、楠竹、油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0亿以上。

2.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相继涌现。唐人神、湖南粮食集团、省茶业公司、道道全、舜华鸭业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率先开展全产业链经营,成效明显。湖南粮食集团2010年成立初,业务以仓储、物流、大宗交易为主,年销售收入不足10亿。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控股金健米业,收购金山粮油、金牛米业、银光粮油、华龙粮油,并相继将金霞、裕湘、银光、中意等收归旗下。与此同时,布局金健种业,涉足环保板材-万华板业,进军速冻食品和杂粮面条、米粉产业,短短几年,销售收入迅速增长到近百亿。目前,湖南粮食集团已经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集团。

3.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2012-2016年,全省休闲农业保持年均25%以上的高速增长,各类经营主体达到16700余个,经营总收入320多亿,带动相关产业产值约380亿;农村电商发展来势较好。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33县进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行列,共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12602个。全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约1800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智慧农业公共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智慧湘农云平台,湘农科教云等一批APP推广应用。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湖南新农村农业物联网、农业移动互联等应用服务不断完善。

二、湖南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主要不足

1.农产品加工企业多而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最重要的经营主体。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不大。2016年,湖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81万家,是河南1.27倍;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2769万,是河南(6084万)的45.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206家,仅为河南(7779家)的54.06%、山东(约1.3万家)的32%左右。二是有影响力的品牌相对不足。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多达179件,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少。湖南稻米产量全国第一,“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达到60件,在2017年中国大米十大品牌中,仅金健入围,且排名靠后。湖南油茶在全国占据四个第一,在品牌排行网主办的2017年度中国茶油十大品牌评选中,湖南有金浩、贵太太、山润、中富入围,但无一进前三强。区域公用品牌也面临类似窘境。2017年湖南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72个,仅华容芥菜、宁乡花猪、黔阳冰糖橙入围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是管理水平不高。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市场主体意识弱,向上下游延伸动力不足,对现有金融管理体制与资本运作方式普遍存在不适应,与现代企业管理还存在不小差距。

2.链条环节短板突出。一是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滞后。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只占水稻面积的14%左右。大部分橘园为上世纪70-90年代建立,品种退化、老化严重。蔬菜以大宗菜、低档菜为主,设施面积占比不足10%。60%的茶园是上世纪80年以前建的,良种率不到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6%),与福建(95%)、浙江(85%)相差甚远。二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欠缺。发达国家农产品在进入流通环节和精深加工之前,会经过净化、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处理,避免农产品出现腐烂、变质、生虫或者发生价值减损等情况。湖南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仍然较低。调研了解,很多鲜活农产品装车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而不是按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下装车。三是精深加工不足。据省农委测算,目前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只有30%左右。大多数农产品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加工增值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如,全省95%以上的稻谷加工产品为大米。绝大部分湘莲加工停留在磨皮、钻心、开边等低附加值阶段,作为原料出售给月饼、八宝粥生产企业。四是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多数生鲜农产品仍处在常温下流通,肉类、水产品及果蔬的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18%、20%、30%,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还存在断链现象。

3.新型经营体系不完善。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不高。2016年,全省家庭农场共25550户,83.93%的家庭农场年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仅4.81%的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只有5.27%的家庭农场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全省农民合作社53571家,示范社6305家,占比仅11.77%。87.26%的合作社牵头人为农民,企业和基层农技服务组织作为牵头人的合作社占比仅5.84%。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生产环节延伸,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农户者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关系松散。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增收动力不足,合作社、农户也难以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易发生违约现象,各方利益难以保障。三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2016年全省流转耕地面积2137.26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41.71%,仍有近6成的耕地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一些市县、乡镇农业部门近年来新进专业技术人才少,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公益性农技服务组织人员结构老化、技术力量弱化严重。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少,提供的服务有限,难以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要。

4.人才、金融、信息服务等支撑不足。一是县域农业人才缺乏。农业产业相对弱势,一些年轻人认为从事农业条件艰苦,没有前途,不愿从事农业。加上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没有改变,致使县域农业人才、先进技术缺乏。一些县域农业龙头企业在向精深加工转型和市场拓展过程中,受人才、技术掣肘明显,转型难以为继。二是金融服务欠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抵押资产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现象突出。与一些产业面临去杠杆相比,农业领域金融抑制明显。三是智慧农业公共信息平台有待完善。全省大宗农产品生产与市场实时监测系统等公共平台建设进展缓慢。湖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腾农在线)内容更新慢,万家企业等一些内容尚未做实,用户体验不佳。

三、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在工业领域,湖南已制定《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20条工业产业链。应参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尽快出台相关方案,做大、做强、做精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一是做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粮食、畜禽、蔬菜、油料、茶叶、棉麻、中药材、水产、水果、竹木十大优势产业,力争到2022年,十大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8万亿,油料、茶叶、中药材、水产、水果等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千亿。二是做强2-3条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在目前国内农业第一方阵中,河南优势主要在肉食、主粮加工,山东优势在海产品、果蔬和油料加工。湖南应在优势产业基础上,集中资源,围绕油茶、稻米、生猪、柑桔、茶叶等优势农产品,打造2-3条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三是做精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与平原农业相比,特色农产品丰富是湖南一大优势。要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按照“一县一特、一特一链、一链一策”思路,建设一批精致、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2.提质创新,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一是培育壮大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按照一个优势产业集中扶持2-3家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一类特色农产品集中扶持1-2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交叉持股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对区域内同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对产业链的掌控力,破解“谁也吃不饱、谁也做不大”的局面。力争到2022年,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0亿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达到10家,50-100亿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达到20家左右,过10亿的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达到80家左右。二是提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快示范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建设,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对小、散、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引导,推动其与强社、名社联合发展或兼并壮大。对一些有名无实的“空壳社”“僵尸社”要予以取缔,改变“只进不出”,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水平。三是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按企业统一标准进行生产,并由企业负责回收加工,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三者形成分工明确、协作紧密、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3.多途并进,积极探索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经营。促进加工龙头企业向农业生产前端延伸,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方式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二是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向产业链后端延伸。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注册商标、建立品牌,开展农产品的加工,通过电子商务、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等方式销售农产品。三是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础上,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关联产业,促进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善的农业产业集群。四是以专业市场带动全产业链整合。鼓励长沙高桥、红星、岳阳花板桥、邵东廉桥等专业市场中间商向产业前端延伸,通过“公司+批发市场+中间商+基地+农户”,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五是全面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深入挖掘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教育等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促进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实现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

4.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全产业链发展质量。一是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围绕十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结合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集中连片、优质高效的标准化种养示范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开发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贮藏设施建设。重点围绕畜禽、果蔬等农产品产后分类分拣、分等分级、保鲜、包装等关键环节,建设商品化处理全产业链条,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率。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加强预冷库、低温库等田头收贮设施设备建设,提升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能力。三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瞄准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同步提升。四是加强品牌整合与营销推广。湖南主要是缺大品牌、强势名牌。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整合现有品牌资源,通过电视、网络、户外媒体以及各类农博会、展销会等多渠道、多种形式扩大影响力,把“湘”字号农产品打出。五是加快冷链物流发展。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冷链物流企业,鼓励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冷链物流仓储、装卸、运输、配送实行全程信息化、可视化管理,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

5.强化保障,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撑体系。一是强化人才保障。通过政府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县域农业紧缺的高端技术人才。大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新型城乡工农关系,促进大城市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向县域、农村流动。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选派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进入农业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确保分管领导干部懂“三农”工作,并通过专家授课、视频教学等方式,加强农业部门领导干部对农业先进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前沿知识学习。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加快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试点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结合实际推广益阳赫山“九代、九化”、南县涉农资金整合等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三是完善财政金融支持。设立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专项资金,对农民和专业合作社购买农产品产后初加工设备设施、建设田头贮藏设施等予以普惠扶持。充分利用资本、债券市场,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等。推动“财银保”向全省覆盖。四是加强智慧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加快全省大宗农产品生产与市场实时监测系统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借鉴浙江、青海、河南等地平台建设经验,在原有湖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腾农在线)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湖南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采用政府主导、专业团队运营、年终政府考核的运行机制,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可靠、有效。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调研组组长:卞鹰(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副组长:唐宇文(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调研组成员:袁建四  屈莉萍  曾万涛  刘海涛  周亚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对策研究报告》2018年第2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