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张灿强:根植乡土建设田园综合体

[ 作者:张灿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02 录入:王惠敏 ]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田园综合体”,指出“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文件对田园综合体的依托主体和创建内容指明了方向,旨在通过田园综合体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盘活农村的多种资源,融合区域的多种产业,激活城乡的多种要素,实现农民宜居、宜业,城市居民乐意来、喜欢住。

综合体的概念更多地来源于城市,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会展、餐饮、会议、文娱、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四项及四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与农村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不能将城市综合体的模式移植到乡村,但是可以参考城市综合体建设中各种功能搭配和互补的原理,合理设计田园综合体中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功能布局和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实践中,田园综合体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探索多种建设形式,应避免一哄而上,大拆大建,另搞一摊,应根植乡土,依托乡村文化景观,进行适度和本土化改造,应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田园综合体更多的是一种发展理念和模式,当前可选择有景观特色、有产业基础、有文化底蕴的地区率先探索,相关管理部门应提前布局,做好引导,并与当前有关工作紧密结合。

一是要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现代农庄等建设紧密结合。有关田园综合体的相关探索实际上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所体现。田园综合体可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现代农庄等建设成果基础上,以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的总体改善为前提,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根据美丽乡村的不同模式、类型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多种实现形式。

二是要与乡土文化挖掘与传承紧密结合。近年来,农业、城乡建设、文化、文物、财政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挖掘和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已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2个,中国传统村落415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别有252个和276个,这些地方历史文化悠久,乡村风貌完整,地域特色明显,有些地方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势头良好,可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要素,活态性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实现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

三是要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传统乡土文化和村落风貌保存较好的地方往往与欠发达相关联,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有1313个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占31.6%,中西部地区的比例更高。近三成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田园综合体可以依托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发挥生态环境良好、乡土文化浓郁的“后发优势”,开展特色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主动承接异地搬迁的贫困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田园综合体与国家公园建设相衔接,探索生态保护脱贫。

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农民生计保障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田园综合体中的产业要与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相匹配,以农村现有的产业为基础,并进行优化升级,要给当地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和空间,充分考虑农户生计改善需求。二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保护乡村里的特色民居、遗址、宗祠、寺庙、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防止过度设计、过度改造和过度开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防止民俗文化活动庸俗化。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规模要在综合体的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根据经济规模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三是本地居民和外地工商资本的关系。农村地区居民往往受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在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难以与外地工商资本竞争,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本地居民在产业发展和利益分享中被“挤出”,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

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一要做好规划引导,在产业、用地、环境保护、乡村遗产保护等方面纳入地方统一规划,做好风险评估与效益分析,规范工商资本投资行为;二要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空闲农房及宅基地;三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等方式,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运营中的决策参与权利和收益分配权益;四要加强政策扶持,整合涉及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产业融合示范、传统村落保护、特色小镇和现代农庄等方面的扶持资金,给农民创业提供物质和金融支持,通过PPP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研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2017年04月29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