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农民”迅速陨落令人唏嘘也让人反思。如何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健康发展,这不仅是每一个“卢国平”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也是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的时代命题。只有那些能够抓住机会、规避风险并不断加强能力建设的新型经营主体,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路,做时代的弄潮人。
从经营6万亩规模、年营业额超亿元的职业农民典范,到身负上亿元债务、事业“断崖式”崩塌,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明星农民”卢国平濒临破产。近日“明星农民”卢国平的职业沉浮引起热议。卢国平事业的崩塌表面看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实际上背后隐藏的是盲目扩张、经营管理组织不善,以及职业素养不高,经营隐藏道德风险等短板。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卢国平和他的国旺公司的崩塌,是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爆发。其实卢国平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早在2010年,卢国平就想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以效益与收入相挂钩来激励员工,但是却在大家的反对下不了了之。规模上去了,管理上不去,必然要面临农业经营的道德风险问题,员工没有积极性,必然要影响农业生产效益。这恐怕也是多数农业规模经营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发展规模经营农业一定要有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规范管理。很多家庭农业在跨向规模化经营的时候,往往由于管理水平不够而踉跄,甚而摔跟头。近些年,农业部门一直在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目的之一也是提升他们的规范管理能力,在他们事业发展的初期扶上马、送一程。而像卢国平这样的“明星农民”,实际上已经跨越了事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仍然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事业崩盘,这也说明农业规模化经营,管理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丝毫不能有所放松。
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各种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可能是自然性的如一次旱涝灾害,也可能是市场性的如一次价格的巨幅波动,也有可能是政策性的如国家对某项产业发展的规范化标准建设,也有可能是资金性的如国旺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但是银行毕竟不是农业自身的蓄水池,必须要合理评估自身发展与所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持。
农业在长期深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防范风险。传统家庭农业为什么能够更好应对资金性风险?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经营的多样性,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农业受灾了还有打工收入可以弥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家庭经营对资金风险有更高的警惕意识,不把家庭经营置于债台高垒的危墙之下。抓住转瞬即逝的扩张机会固然重要,但是也一定要合理评估规模扩张带来的各种风险,不要因为盲目扩张、忽视风险而消化不良。银行资金是趋利避害的,当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发展取得银行青睐授信后,更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合理使用资金,不要被银行争着授信的踊跃场景迷昏了头脑,不顾风险的大干快上,埋下发展的隐患。
其实诸如因为扩张、长期投资带来的风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并不难发现,危险的是明星带头人在决策的关键时刻被迅猛发展的势头冲昏了头脑,同时又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如果有真正的“老农民”合伙人或者专业的管理人才能够把这些风险、机遇、优势、劣势给卢国平认真的摆一摆,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这样的风险。这些都提醒新型经营主体要加强对明星带头人的能力建设和约束机制建设。而至于卢国平用借贷资金境外赌博的嫌疑漏洞,虽然是个体案例,也进一步说明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资金管理更是迫在眉睫——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规模经营的大厦就不可能筑牢。
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明星农民”的陨落并不意味着规模经营的失败,也不能说明“大的就一定不美好”。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这种决定性方向不仅是由农业本身规模经济效益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必然结果。规模化经营是必然方向,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规模化经营必然成功,只有找到与规模化经营所匹配的规范化管理、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以及投资经营模式,规模化经营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从曾经立志“一辈子不做农民”到被誉为新型农民标杆,再到“明星农民”迅速陨落,卢国平在令人唏嘘的同时更让人反思。农业是充满无限机会的投资热土,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健康发展,这不仅是每一个“卢国平”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也是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的时代命题。只有那些能够抓住机会、规避风险并不断加强能力建设的新型经营主体,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路,做时代的弄潮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6年07月07日 03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