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前沿对话|⑥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补齐乡村生态环境短板

[ 作者:陈文胜 王文强 陆福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8-08 录入:王惠敏 ]

坚守战略底线补齐乡村振兴七大短板

——陈文胜三农前沿问题对话

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明确要求,表明党中央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坚定决心。农业农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地方的相关工作迅速铺开,全国上下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那么,当前农业农村有哪些短板?对此,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农办专家委员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智库团队首席专家、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文强,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陆福兴博士进行了对话。这是其中之一,欲知后文如何,且待连载分解。

六、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补齐乡村生态环境短板

陈文胜:尽管快速的工业化是乡村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但以资源要素扩张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对乡村的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关研究显示,中国化肥年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40%;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也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据科学家观察研究,仅需少量的化学药剂便会对一些野生动物造成生理病变,例如干扰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性别变异而无法繁衍后代,最终可能导致物种灭绝。

特别是“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环境的一大灾难,全世界从来没有见到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大张旗鼓地推广、应用一次性塑料包装、农膜,弄得全国山河一片“白色恐怖”。在一些乡村的农田、山坡到处都是一次性塑料包装、农膜。由于无法降解,很多地方只得就地焚烧,看似分类处理了,可燃烧排放的剧毒进入了农民身体和大气中,成为难以除掉的恶性污染物。

生态环境是生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条件,特别是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的基础。地球上只有相当狭小、厚度稀薄又十分特殊的圈层适合高等生物的生存,这个狭窄的空间集中位于地球表层上固相、液相和气相的交界面附近,围绕着该界面,高度集中了地球上达99%的生物物质,这就是生物圈,而生态环境就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最为关键的部分。环境污染导致生物圈的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正在以每年数千种的速度灭绝。

1962年美国的卡逊出版了《静寂的春天》一书,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和产量而滥用农药的事实,披露了滥用农药对整个生物界包括对人类自身带来的严重危害、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鸟儿的歌唱。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地。”这种危机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使生物渐渐地消失,最终地球上只剩下人类自己。这个时刻可能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刻,这种生态灾难、生命生存的灾难就是人类自身的灾难。

乡村振兴,绿色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乡村振兴“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乡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才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那么,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到底应该如何走?我认为,乡村环境治理线广面长,地形复杂,站在乡村来治理环境事倍功半,就如同打狂犬疫苗不打人身上要打狗身上一样,必须跳出乡村在源头上治理环境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对农膜的危害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市场上流行反季节蔬菜,可是反季节的代价就是大量的农膜的使用。就像关闭一些造纸厂那样,必须下大决心对一次性塑料包装、农膜等无法降解环境污染产品的生产进行全面关停,确保城乡环境从源头上得到根治。

王文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与环境破坏基本上是同步进行,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广大农村是我国最宝贵的生态财富,是城市发展的绿色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农业的重要功能、农村的神圣责任,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与底色。为保护好生态环境,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求,作出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的一系列部署,还明确了“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的任务,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但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防范出现绿色发展不绿色的现象。比如,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时,不能用一刀切的标准去支持农户改造厕所,现在农村厕所改造无论是聚居区、还是散居区,很多都是按照一个标准,要求改成冲水式的厕所,政府投入很大,但一些农户根本就不用,因为配套设施缺乏,后期管护难,反而让农民觉得不方便不实用,更可怕的是可能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因为散居农村没有地下管网,农户如果不充分利用粪便污水,就会自然排放,势必造成污染。又比如,农村垃圾治理,现在的通行做法都是农户分类放置、集体统一收集、乡镇转运、县级统一处理,村村都配有保洁员,成本很高,垃圾处理难度也很大,现在农村堆肥抠肥的少了,一个县的垃圾往一个地方汇集去处理,那该有多复杂。为什么过去农村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过去的不可回收垃圾少,大家都会充分利用的可作为肥料的垃圾,可回收的垃圾也会主动收集去卖钱。所以,农村垃圾的治理,需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收集与处理的工作,还包括源头上减少垃圾、有机肥生产技术推广、可利用垃圾回收体系建设等系列工作,才能实现良性治理。显然,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与农村环境整治要结合起来推进,要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必须避免走上一条高碳发展的道路,防范小环境干净了、大环境破坏了的风险。

(本文由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前沿对话|①坚守农产品数量保障底线补齐粮食安全短板

前沿对话|②坚守农产品质量保障底线补齐食品安全短板

前沿对话|③坚守城镇化底线补齐农民工市民化短板

前沿对话|④坚守种业安全底线补齐特色种养体系与农业技术短板

前沿对话|⑤坚守民族传统美德底线补齐文化与道德短板

前沿对话|⑥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补齐乡村生态环境短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