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前沿对话|①坚守农产品数量保障底线补齐粮食安全短板

[ 作者:陈文胜 王文强 陆福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8-03 录入:王惠敏 ]

坚守战略底线补齐乡村振兴七大短板

——陈文胜三农前沿问题对话

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明确要求,表明党中央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坚定决心。农业农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地方的相关工作迅速铺开,全国上下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那么,当前农业农村有哪些短板?对此,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农办专家委员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智库团队首席专家、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文强,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陆福兴博士进行了对话。这是其中之一,欲知后文如何,且待连载分解。

一、坚守农产品数量保障底线补齐粮食安全短板

陈文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的新方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多,进入了一个风险与困难并存的发展环境中,面临着挑战多、风险高的新考验。特别是201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很多历史节点的整十周年都在2019年交汇,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高度重视防范社会的重大风险。

作为人多地少的全球人口大国,即使中国再富裕强大,有再多的钱也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买回能够养活十四亿多人口的粮食,“谁来养活中国”始终是悬挂中华民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农业无疑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后院,经济形势越复杂就越要稳住三农基本盘,越需要农业作为安天下的产业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中国只要自己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都好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一个字,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防范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要求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因为能否把中国人的饭碗稳稳地端在自己的手上,无疑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底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各种需要,首要的就是要把粮食安全作为战略底线。韩俊在“2019年中国农业发展新年论坛上指出,粮食不可能每年都增加,但是现在的总产量已经连续出现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出现下降,2018年去库存的进度快于预期,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此特别强调,“对粮食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因为农业是永续产业,农产品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快速更新换代。乡村振兴要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但决不能够简单地照搬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化去库存化,应以一定库存粮食作为底线,以应对人口大国的风险。突出农产品质量是正确的,但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发展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而且组织化程度很低,一旦市场失灵使价格信号发挥不了作用,特别是抛荒弃田越来越多,必须确保一定的产量和数量为基础,质量和品牌只能作为方向。

因为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建设需要久久为功,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在当前这样一个外部国际环境复杂、内部经济发展下行的时候,盲目地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就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不仅会导致农产品质量有风险,而且数量更有风险。即使国外进口能够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而数亿小农破产所带来人口大国的社会稳定与执政风险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必须向日本学习,对农产品进行市场保护,先向农民下订单,而不是放任市场对农民的强势地位。

陆福兴:农业是不可替代的战略产业,粮食安全是人类长期追求的基本目标。在信息化背景下,粮食与石油、货币共同成为了发达国家制约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武器。国家粮食安全是人口大国挥不去的安全隐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底线。发展速度慢不要紧但国家粮食必须安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农村作为国家的“压舱石”,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农业的国家粮食安全功能。粮食安全的风险很复杂,主要风险是:

其一是数量安全的风险。粮食不够吃这是数量上的风险,尽管在正常状态下,当前粮食数量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调节,数量安全还不是很严重,但据多方统计,我国自2004年以来,粮食进口的数量在逐年增长, 2017年的谷物进口量占当年产量的4.53%,如果不保住土地红线,如果农业技术和耕作制度不跟上,粮食数量安全风险是必然存在的。特别是2008年世界粮食惜售引起的恐慌警示我们,粮食数量安全并不是数量绝对短缺引发的,某些国家对粮食的人为控制也会造成粮食的数量安全风险。

其二是质量安全的风险。不能吃或不好吃是粮食的质量风险。。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粮食质量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尽管我们的粮食丰收了,如果粮食的质量不好,粮食也是不安全的。如我国通过十二连增收后,当前粮食的数量安全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一方面,我国许多地方的粮食因质量跟不上积压严重滞销,另一方面市场上许多外国优质粮食却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日益显示了粮食质量安全的风险。我国有些地方的粮食重金属污染,有的粮食低端粗糙,营养不良,品质不优,有的是转基因粮食民众不敢吃等,因此,粮食质量安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变得日益严重。

其三是粮食结构安全的风险。即使粮食数量充足、品质优良,还可能引发粮食安全问题,那就是粮食的结构安全问题。粮食是稻类、麦类、玉米、高粱、薯类等的总称,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有个结构和比例问题,尽管有些粮食品种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粮食结构决定人们的消费水平和农业发展,因此,粮食结构安全也十分重要。如我国近年来的粮食进口,有些就是结构的问题。当前与美国人打贸易战,我们国家一方面限制美国的大豆进口,另一方面又国内大豆短缺,要找其他国家去进口大豆。这就是粮食结构不安全的表现,一旦这种结构严重恶化,就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和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可以引发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陈文胜:中国粮食安全的风险,还有一个粮食储备风险。现在民间粮食储备能力已基本丧失,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基本上都没有了粮食储备的意识。现有的国家的粮食储备体系主要是主粮的储备,而在新的形势下食品又多元化了,居民日常消费的食品不再是以主粮为主,大多是生鲜农产品。很多农产品不是没有产能,反而使产能过剩。农产品滞销事件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由2009年的6起上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17起,由零星分布逐渐演变成区域化滞销,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乏生鲜水果的储备能力。因为反季水果价格远远高于产出期的价格,如柑橘在出产期的时候价格很低,而等到来年春天卖橘子的时候价格就自然攀升,假如能够具有生鲜水果的储备能力,农民不会急于出售而会待价而沽。因此,在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最缺乏的就是生鲜农产品的储备能力,应对风险能力非常有限。

中国很多农产品不是没有产能,我2018年底在石门县调研时发现,进入寒冬时节,漫山遍野的橘子仍挂在树上、烂在地上。应该说石门柑橘是湖南水果的一个品牌,令现场摘吃的人个个赞不绝口。我就问怎么在长沙街上很难买到?农民说,石门交通不方便,运到长沙要两天,特别是保鲜能力最成问题,集中装运一个星期就可能烂掉三分之一,再到销售环节可能烂掉一半,成本一下子就提升了,加上出产期供大于求,与其亏本还不如挂在树上、烂在地上。湘西在2018年底也同样出现了大面积椪柑滞销现象,一方面是产能过剩或销售渠道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就是缺乏生鲜水果的储备能力,因为反季水果价格远远高于产出期的价格,如果能够具有生鲜水果的储备能力,农民不会急于出售而会待价而沽。柑橘在出产期的时候价格很低,而等到来年春天卖橘子的时候价格就自然攀升。

近几年来,一旦出现哪一个农产品短缺,就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恐慌。“蒜你狠”“豆你玩”,像大蒜这样的小品种都造成整个农产品市场的震荡。如果是哪一个主要农产品的短缺,势必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恐慌。一方面,我们说很多产品大量过剩,是相对于这一段时间的出产期过剩,另一个方面,过了出产期又短缺,且价格反弹。所以,国家粮食储备需要形成新的战略,突出补齐生鲜农产品储备短板,着力生鲜农产品储备重大技术攻关。农产品生产周期短,只要技术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即使如以色列,也可以克服人多地少的先天性局限。如何提高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储备能力,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底线。必须以藏粮于技为着力点,以提高储备能力为关键,这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本文由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前沿对话|①坚守农产品数量保障底线补齐粮食安全短板

前沿对话|②坚守农产品质量保障底线补齐食品安全短板

前沿对话|③坚守城镇化底线补齐农民工市民化短板

前沿对话|④坚守种业安全底线补齐特色种养体系与农业技术短板

前沿对话|⑤坚守民族传统美德底线补齐文化与道德短板

前沿对话|⑥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补齐乡村生态环境短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