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前沿对话|④坚守种业安全底线补齐特色种养体系与农业技术短板

[ 作者:陈文胜 王文强 陆福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8-08 录入:王惠敏 ]

坚守战略底线补齐乡村振兴七大短板

——陈文胜三农前沿问题对话

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明确要求,表明党中央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坚定决心。农业农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地方的相关工作迅速铺开,全国上下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那么,当前农业农村有哪些短板?对此,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农办专家委员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智库团队首席专家、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文强,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陆福兴博士进行了对话。这是其中之一,欲知后文如何,且待连载分解。

四、坚守种业安全底线补齐特色种养体系与农业技术短板

陈文胜:农业既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也是一个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生前沿变化的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前沿趋势,正是由于农业技术形态的不断演化,才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业。而由科技创新而引发的每一次种子革命,都造就了农业质的飞跃。回顾中国历史进程,正是由于是小麦、玉米、土豆、红薯等品种的引入,对中国农业发展的飞跃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源头,是推动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不断演进的内在动力,不仅决定着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而且决定着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芯片。所以,就有一句这样的名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特别是对于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来说,更是事关中国农业效益和粮食安全这样民族命脉的国之重器。袁隆平院士就反复强调:“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强大的国家。”

根据黄崎专著《中国种子》一书的相关数据,2013年全球种子市场价值达481亿美元,其中美国种子市场价值最大,为129亿美元,占全球种子市场的27%;中国排名第二,为105亿美元,占全球种子市场的22%。到2020年,全球种子市场价值预计将达到721亿美元。同时,国际种子市场的垄断趋势日益明显,2013年世界前十强种子公司市场集中度超过55%,仅孟山都一家公司的国际种子市场占有率就高达21%。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是种子需求大国,常年用种量125亿公斤,市场规模高达650亿元,并向超千亿元规模迈进。然而,除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种子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外,中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其中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种子供应国,进口数量占中国种子进口总量的60%。如果放任种子市场被国外控制,人口大国的“咽喉”就随时有可能被扼住,这足以让所有中国人警惕。

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主要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三大前沿科技,其中种子技术是生物技术竞争的核心。而各国农业科学家大都热衷于转基因种子,培育常规种子的已经越来越少,原生态的种子加快走向灭绝。我不是一个农业科学家,对自然科学领域没有话语权,但对人类自身生命健康与未来发展有可能带来的风险应该有起码的质疑权力。在中国农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瘦肉精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记得我在乡镇工作时,根据农业部门的红头文件在农村全面推广瘦肉精,湖南全省基本上普及。后来逐渐发现瘦肉精对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与隐患,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又一次被消解。因此,我不得不质疑转基因农产品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性:一是灾难如何制止不可知。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一种技术和方案能中止转基因灾害,或恢复原来的物种。二是不可逆转性。一旦发生生物灾难,对人类毁灭性的打击是覆盖性的,而生命无法逆转。三是本身的变异不可知。对转基因带来的危害特别是灾难,会不会变异无法预测,对食物链及其生殖链的会不会造成危害不可知,因为没有人能对今后百年间甚至50年后的人类遗传带来怎样的影响无法实证。

我记得中国乡村发现网转发过安徽省政府刘奇先生的《一粒种子可以繁荣一个时代》一文,他就进行了比较分析,一是常规种子可以连续种植三到四年,而杂交种子、转基因种子只能种植一年。二是常规种子种得好产量并不一定低于杂交种子、转基因种子,且农药、化肥施用量可降低20%,更重要的是常规种子具有延续性、原生态性,具有绿色食品的天然品质。三是制种为种子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垄断利润,使农民特别是广大的中国小农户受到难以摆脱的市场控制。我认为,带来的生命健康风险和粮食安全风险更不可低估。因为只有大自然的选择才是符合生命规律,也才是最科学的;只有大自然的物种多样性才能确保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如果逆天而行,一旦受到毁灭性打击导致物种链崩溃,物种变异就成为了人类的掘墓者,人类末日即将来临。我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放任杂交种子、转基因种子统治世界,听任原生态的种子基因消亡,这是大自然物种的悲哀,更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悲哀。

陆福兴:种业安全相对应的是种业危机,种业危机是农业的源头风险。种业危机是一国种子产业被别国控制而产生的产业安全危机,是影响深远、危害重大的生物资源危机,最终会导致危机国经济崩溃政治动荡民不聊生。种子犹如农业的“芯片”,没有自己的种子,就会渐渐丧失农业产业的控制权,沦为国际农业的附庸。中国种业尽管还没有达到危机,但是,就像一把高悬在国人头上的利剑,令人胆战心惊。

其一是种业市场被国外种业巨头占领,民族种业危机逐渐严重。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理当成为世界种业大国,才能确保农业安全。但是,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目前的种业状况却令人不安。据统计,2013年全球种业十强企业占全球种子市场的70%,仅孟山都一家公司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就高达21%;中国种业前十强只占国内份额的13%,不到国际份额的1%。除主粮种业外,我国2016年蔬菜种子和花卉种子市场上,外资企业已经占据了60%以上,主粮的玉米种业也逐渐被攻陷。数据显示,2013年在国内种业市场中,本土企业市场份额仅占20%左右,其余80%的国内市场份额被外资企业瓜分。目前国内种子市场上,甜菜种子95%是外国品种,向日葵中的食葵大约有60%是国外品种。

其二是土品种被遗弃,农产品品种品质多样性风险日渐迫近。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新品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比土品种好,抗虫、抗病等性能提高,因而新品种得到了农民的广泛种植。但与此同时,传统品种逐渐被新品种替代,特别是地方品种大量被农民抛弃,农民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导致了农业品种多样性锐减,致使大量原生态土种子逐渐消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2年全球已有22%的家畜品种面临灭绝,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到2020年人类将丧失2000个左右的家禽家畜土品种。与此同时,一些土品种被洋品种杂交,也失去了土品种的纯正基因。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人为干预,新品种农产品品质的丰富性和天然性降低,传统物种的独特口味逐渐遗失。例如,过去美味的乡村土猪、土鸡基本绝种。

其三是土品种被遗弃,农产品品种品质多样性风险不容忽视。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新品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比土品种好,抗虫、抗病等性能提高,因而新品种得到了农民的广泛种植。但与此同时,传统品种逐渐被新品种替代,特别是地方品种大量被农民抛弃,农民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导致了农业品种多样性锐减,致使大量原生态土种子逐渐消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2年全球已有22%的家畜品种面临灭绝,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到2020年人类将丧失2000个左右的家禽家畜土品种。与此同时,一些土品种被洋品种杂交,也失去了土品种的纯正基因。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人为干预,新品种农产品品质的丰富性和天然性降低,传统物种的独特口味逐渐遗失。例如,过去美味的乡村土猪、土鸡基本绝种。

王文强:种子是农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种业安全事关国家农产品安全。众所周知,我国既是种质资源大国,也种子需求大国,在我国农业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种业不断向我国种业领域渗透,企图形成对我国种业的控制态势,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导权构成了巨大威胁。尽管近年来国内种业发展步伐加快,但在长期的以产量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路径中,传承与创新未能有机结合,民族种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时期,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强对民族种业特别是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与创新,确保种业安全与国家农产品安全,无疑是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底线。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种资源越来越少,关于地方种质资源流失的报道也时有出现。在我们湖南,过去家家户户都养的土猪、土鸡、土鸭,现在基本上被所谓的“洋猪”“洋鸡”“洋鸭”所替代。传统的蔬菜种子销声匿迹,农户种蔬菜都不留种(留的种没有用),需要时只能到市场上去买,买回来的种子到底好不好,农户自己心里都没有谱,只有吃的时候才知道。水果也是速生品种,过去几年才挂果的,现在一年挂果,吃个新鲜还可以,但无法让人“回味”。这是过去片面追求农产品高产量的结果,使地方特色种养体系受到了破坏。传统的地方特色品种往往是经过长期的优选、改良沉淀积累下来的优质品种,但在盲目引进国外品种、大力培育高产量杂交品种的同时,却在逐渐淘汰,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我国人多地少,且地域自然条件差异大,历经数千年形成的特色种养体系是我国农产品供给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地方特色品种资源的持续减少无疑对特色种养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冲击,因而。无论对国家农业现代化还是对于国际农业竞争都是一种巨大的风险。我国地方农产品品种丰富多元,并与地方文化相融相生,是我国农业的基石,是最宝贵的财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随着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构的转型,地方“土特产”已经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传承创新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体系,应该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方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来抓。

陆福兴:农业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不足,存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壁垒风险。当前,农业技术不仅是美国和欧盟等产生国际贸易摩擦的一个主要因素,还是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纠纷的导火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在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大力支持国内农业公司在全球进行技术的市场侵占和贸易扩张,他们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对世界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垄断和控制,企图控制人类粮食安全、生命健康、能源安全的主动权。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核心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还比发达国家落后很多,尽管有一些前沿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与我国的农业大国地位根本不相称。如转基因技术,我国尽管是世界上能够参与研究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也拥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但目前90%以上的基因技术知识产权都掌握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手中。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公司大量涌进我国,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占领中国生物技术市场,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技术资源实施生物技术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我国尽管名义上是合资并控股,但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在农业生物技术上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贸易保护的核心,我国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能担当重任。知识产权作为WTO协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规则和贸易战的核心手段。推进国家农业技术发展,维护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权益,都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制度。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保护体制不完善。我国加入WTO的谈判中,最关键和最难的是农业保护的谈判,而实质上就是农业知识产权上的让步和牺牲。未来的农业产业都将建立在生物技术的基础之上,只有拥有核心生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国家才能在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竞争中不会受制于人。因此,防范农业技术风险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文由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前沿对话|①坚守农产品数量保障底线补齐粮食安全短板

前沿对话|②坚守农产品质量保障底线补齐食品安全短板

前沿对话|③坚守城镇化底线补齐农民工市民化短板

前沿对话|④坚守种业安全底线补齐特色种养体系与农业技术短板

前沿对话|⑤坚守民族传统美德底线补齐文化与道德短板

前沿对话|⑥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补齐乡村生态环境短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