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开放40年,农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农产品质量触碰了“底线”,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新时代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最根本的目标或者出发点,应该立足于为13亿中国人提供健康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自身健康延续下去的重大战略问题。
新时代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源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二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现实需要,三是满足消费者生态需求的根本保证,四是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问题
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耕地资源、水资源的保护,不但要保护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以及足量的农业生产用水,更重要的是耕地土壤质量、灌溉用水水质的保护。
(一)农业生产中的耕地资源状况分析
1.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5年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4.35万公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耕地面积递减的态势将会持续很长时间。从2009年到2016年,耕地面积从13538.46万公顷下降到13495万公顷,减少了43.46万公顷,减少0.32%。
2.耕地质量偏低。以《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为依据,将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进行评定,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评定结果表明: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92%,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耕地面积占60.08%。
3.耕地污染依然存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中国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的比例分别为13.2%、2.8%、1.8%和1.1%。无论是点位超标率,还是主要污染物种类,耕地都远远高于林地、园地及未利用土地。
(二)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状况分析
1.农业用水依然较大。《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表明,全年用水总量为6040.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768.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为62.4%。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目前农业生产与灌溉用水之间依然呈现出明显的耦合关系,农业生产中通过节水等具体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农业生产与水资源数量短缺之间的矛盾。
2.农业生产中的地表水水质不容乐观。水资源水质问题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十五”时期以来,中国地表水水质改善较为明显。特别是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下降,从33.9%持续下降到2016年的8.6%。
3.农业生产中的地下水水质相当严峻。2016年水利部门开展了以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为重点的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评价结果显示:水质总体较差。水质优良、良好、较差、极差的测站比例分别为2.9%、21.2%、56.2%、19.8%。
二、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
从现在到2020年,是实现农业从传统走向绿色的战略转折期。保护好水土资源,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生产问题,而是关乎到中华民族能否健康延续下去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必须强化对农业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保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迫切需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保护水土资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资源基础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与关键,真正将中央的各项政策及部署落到实处,为13亿国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完善环保制度,严格环保执法,减少工业企业对水土资源的污染
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日益加强,推动了环保制度建设。新时代,保护水土资源,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依然受到工业企业污染的威胁。为此,工业企业的排污行为应进一步规范,实现总量控制取代达标排放,激励性制度、引导性制度取代限制性制度;同时,严格环保执法,对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进行严惩,切实转变过去“以罚代法”的做法,根据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由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处以重罚。此外,建立中央环保督察的长效机制,以规范政府行为,对盲目决策的领导实行严厉的问责,从根本上杜绝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耕地数量稳定与质量提升
1.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资源数量的稳定。依据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耕地占补平衡、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等政策性措施,实现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平衡的目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这也是确保耕地资源数量稳定的有效措施。
2.建立中央耕地督察机制,解决耕地资源保护中的违规问题。建议借鉴中央环保督察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中央耕地督察机制。一是由自然资源部牵头,中纪委、中组部的相关领导参加,成立中共中央耕地保护督察委员会,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耕地保护督察。二是根据耕地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明确开展耕地督察的重点区域。三是建立耕地督察的长效机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地解决耕地保护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建立督察信息公开机制,接受广大公众的监督。
3.保护优质耕地资源的同时,改善耕地土壤的质量。一是从技术层面减少和治理耕地土壤污染。如创新水质监测技术,减少污水灌溉造成的土壤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使用率,减少化肥施用导致的面源污染;实施作物替代技术,加大对污染土壤的治理力度。二是从制度层面保障耕地恢复活力。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休养生息制度,建立与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耕地活力的恢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三是根据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创新监管体系,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行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生产中生产资料投入带来的污染。
(五)加强水生态建设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1.强化水生态治理,提升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应立足于系统论思维,统筹自然生态各种要素,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解决水资源问题,提升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保障能力。
2.以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采取综合管理措施,确保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满足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的需求。同时,切实加强水域环境的监测与环保执法力度,切实杜绝工业企业对水资源的污染;在农业生产领域,应从生产投入着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
3.创新农业用水机制,实现农业节水目的。强化“适地”原则,一是依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水资源条件等,确定农业节水的重点区域;二是根据重点区域的农业生产状况,注重其节水技术的开发与集成;三是建立不同区域农业用水的机制,以实现农业节水的目的。
(六)创新机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新时代,针对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创新机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为此,一是建议设立绿色农业发展特区。这是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十分重要的战略举措,根据所设立的绿色农业发展特区内的资源基础,制定高起点的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的核心,以引领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的。二是逐步建立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在资源要素层面、产业层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层面等逐步建立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增加有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供给,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