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不存在一个抽象意义上的统一的农村和农民,农村和农民的分化是制定政策的基础。乡村振兴的重点应该为占中国农村和农民绝大多数的农业型农村地区的雪中送炭,而不是为富裕发达、具有资源的农村地区锦上添花。
城市与农村,一个是发展一个是稳定,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城乡融合,要注意对立性,对立统一的辩证法非常重要。城乡融合不是取消差异,而是对立统一。
没有无缘无故的财富。建设用地并非就一定具有超出农地的特殊价值。农村宅基地更非一定具有财产性收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只能转移财富,不能生产财富。转移财富要靠公共政策,现在却是伪市场猖獗。
使用土地政策来振兴乡村,还有很长很长的分析之路要走。千万不能盲目推进。
一、振兴谁的乡村。
1、农村的分化。沿海的,城郊的,有区位优势的,有旅游资源的,边疆地区,高寒山区。占全国农村70%的是传统农业型农村地区。
2、农民的分化。有进城能力且进城的农民,在城市务工还缺少在城市体面安居能力的农民,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农村规模经营农户。
3、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乡村振兴就是要锦上添花,因此,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放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放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农村(政策大都强调要大力支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三产融合),放在经济条件好能力强的强势农民上面,而忘记了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乡村振兴的重点应当是给中国一般农业型地区的农村和农民的雪中送碳。
二、城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人财物向城市聚集,城市具有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工业进园区、人口进城市应是共识。农业产值只占8.6%。
2、城市是创业的地方,是发展的地方,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绝对主导力量。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是缺少进城机会农民的最后退路与基本保障。基本保障是不能够市场化的,也不要不切实际地指望靠基本保障来创造出比城市更多的致富机会。
3、城乡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快一慢,一正一反,一强一弱,一阴一阳,一发展极一稳定器,相反相承,对立统一。是两个拳头不是一个拳头,且不能两个拳头同时打人。对立基础上的统一,这个辩证法很多人不懂。
三、农村土地价值来自哪里?
1、很多人指望农民通过宅基地入市来获得所谓财产性收,并将此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2、之所以地票可以值钱,是因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规定农村退出宅基地复垦可以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国家偏紧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供给造成地方建设用地指标稀缺,稀缺产生了价值。稀缺越大,价值越高,建设用地指标越贵。
3、有人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减少国家给地方建设用地指标来造成更大稀缺,提高指标价值,从而让农民退出宅基地形成的增减挂钩指标更贵,获得更多财产性收益。
4、指标是计划的产物,这里没有市场。增减挂钩所增加的所谓农民财产性收益只是让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这里没有创造任何价值。
5、因此,这里面的地票指标交易是虚假市场。财政转移支付应当用公共政策,却被误用虚假的市场手段,造成巨大浪费和资源错配。
6、土地利用规划一定要让市场回到市场,让公共政策回到公共政策。现在虚假市场盛行,人们都相信没有无缘无故的财富,都乐意用根本就不存在的土地财富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个问题就太大了。
7、小结一下:通过减少给地方的指标来形成的稀缺,及土地价值,会吸引海量农村宅基地的退出形成指标,从而必然极大地降低土地价值乃至白菜价。办法只有限定入市条件,让极少数特权地区宅基地入市。但这一是特权,二是只有极少数人获益,完全是计划,而没有市场。所以,增减挂,地票,看起来是市场,实际上是计划。用假市场的形式来做真计划的事情,而不是用公共政策来做计划的事情,就会伪装起来搞特权,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区域经济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