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专题栏目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知名专家教授如此重点解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 作者:白舒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7 录入:吴玲香 ]

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面对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紧箍咒”,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6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

内容

基本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调差评价与检测,扩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规模。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

解读

农业资源重点是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在土地资源方面,一些地方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多地占用耕地和占用优等耕地却以劣等耕地补充的倾向尚未完全扼制,农业过度开垦林地和湿地等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生产过度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特别是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过多问题十分突出。在水资源方面,我国一些雨水少和地表水不足地区,出现过度利用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着破坏生物多样性而又难以克服的难题。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必须利用的农业资源要确保高效。

李国祥说,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农业资源,必然导致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及其生态环境等恶果,最终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法治不可逾越的红线和补偿机制的构建,以及健全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等方面部署了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的具体举措。

他还表示,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落实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就是要保证耕地资源不减少,守住耕地和水资源等红线,这在当前粮食“十二连增”后实施藏粮于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更加深远。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以及扩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规模,就是要确保土地质量及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加强物种保护,既对我国农业种业发展等将产生重要有利影响,又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内容

实施并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解读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的“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正是为了体现这一种精神。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环境问题,一号文件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20153月,农业部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分别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二是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浙江象山县“种养结合”“农牧渔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立体养殖”“农渔产品加工下脚料再利用”“服务节约型”和“大塘港水库增殖放流”等七大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模式。

三是提出了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两个综合治理:一是提出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综合治理。二是提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四种方式十分具体可行,是我国借鉴国外成功的作法,也是我国传统农作物耕种制度的优良传统,符合耕地保护科学性,能够促进我国耕地可持续发展,更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

内容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适当提高补奖标准。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完全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展近海捕捞限额管理试点,按规划实行退养还滩。开展跨地区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

解读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农业原本具有的生态恢复修复功能严重退化,特别是发挥生态功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高,湿地减少过多,草原退化沙化以及水体污染还比较严重。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生态功能,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工程措施和经济激励机制建设等对林业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及其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治理、修复。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等的具体目标要求,提出了要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退牧禁采休鱼禁渔的任务。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随着国家这些措施的落实,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然得到有效扼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认识必须会得到提升,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更加协调。

“值得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比较注重工程措施,各地出现边建设边破坏的不良后果。未来在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实施技术工程基础上,各地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时还需要更加注重采取经济手段和法治手段来保护和修复农业生态。”李国祥说。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自然就会增加。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一号文件专门对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合机制、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提出了政策要求。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内容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动。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解读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2015年我国出台了新的《食品安全法》,被称为是我国最严格的法律,但关键是要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性:安全的农产品首先是生产出来的,因此,加快完善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十分重要。再次提出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提出了安全食品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任务,具有实际的抓手。

文件还提出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自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十二连增”,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禽蛋、棉花、油料等七种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品牌较少,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将农产品品牌和食品品牌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由数量向质量、效益、生态等转变的重要内容。”洪涛说。

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统一规划、分类推进的原则,提出推进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食品追溯体系建设、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今年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测体系。

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合机制

内容

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鼓励发展股份合作,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解读

为提升农民种田收入,国家持续11年主要农产品价格的最低收购价制度导致我国经济的价格持续刚性上涨,导致我国总体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持续下滑。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合机制,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指出,应加快推行农产品的目标价格直补制度,实现保证农业生产者基本收益率条件下,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实现农业食品产业的市场化,提升农业产业的价值增值的提升,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便利资金投向农村地区生产与经营,遏制大量资金农村流向城市所导致从而导致城乡差距扩大现状;逐步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缺少有效社会化的养老保障机制,同时外出农民工无法享受工作居住地的正常的社会保障,使得农民必须最终依靠少量的承包田的作为左后的养老保障,严重阻碍农村地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无法适应总体经济发展需要。

对此,马文峰表示,国家应较大幅度提升城乡居民养老金保证水平,让退休老年农民通过养老金和土地流转收入可以有效保证老年农民老有所养,从而便利农村土地的流转,大幅提升种植业劳动者的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提升农业经营利润率水平和盈利能力。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内容

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将全日制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通过5年努力使他们基本得到培训。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把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职业农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

解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年轻人成为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生活在农村的和从事农业的主要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谁来种地?这个问题成为我国三农领域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今年一号文件部署了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从培育目标、培育办法、培育重点对象等多方面作出了很多详细的安排。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培育职业农民,目的就是要从农民中培养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让现代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培育办法既要利用现有的专门教育资源,又要做好短期培训工作。培育对象应主要从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中选择。

从农村挑选有志于现代农业建设和有助于家乡建设的年轻人,通过政策扶持教育来培养培训,最终不仅可以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来直接应用于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而且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因为具有了良好的科技素质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创新,甚至可能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是我国农业农村未来的希望。

李国祥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培育成就的职业农民,怎样才能献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则要求政府支农项目应向职业农民倾斜以让职业农民能做成事,也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偏低问题,还需要探索让职业农民享受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同等的社会保障以解决后顾之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国际商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